美丽中国:诗意蒙山

2013年07月10日 10:02中国林业网

中国园林网7月10日消息:有人说,自然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线装书,她的深邃与精美,吸引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讴歌,历数起来,除了石碑山亭和摩崖石壁上的铭刻所载,文字浩瀚的史书文章众多载体亦可谓比比皆是。无论是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还是风吹草低的辽阔北疆,无不留下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历史足迹。俗话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徜徉于如诗如画的水山之间,也便有了望景息心的感叹。  

放眼华夏寰宇,大自然的风光美景颇多,一山一水,无不是江山如画。曾向往过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攀登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都说倘能领略泰山的神韵雄伟,便再不留恋其他山峦的雄伟。我却不然,我对家乡大自然的喜爱,远钟情于异乡的山水。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就有一座称之为天然氧吧的绿色蒙山,它有如浮华背后一抹婉约的美景,俯仰之间总能留存一抹清新的绿意,让人喜心满怀,每年都要有那么一天,选个晴好的日子到蒙山游玩一番。2010年7月的一天,一场大雨泼撒了一夜,第二天清晨空气竟意外地清爽宜人,拂动的微风告诉我,正是攀登蒙山的绝好时机。  

此次去蒙山,是为应邀参加临沂金汇蒙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组织的"蒙山丽夏华文作家笔会"。按临行前的计划安排,下午三点钟,我带车到高速公路出口处,接上河北邯郸的四位文友后一起前往笔会地点。汽车在路上行驶了半小时左右,我们便到达蒙山避暑山庄,于正门下了车,大厅里早安排了人员接待,是几位朝气勃勃英俊的小伙子,其中一个很干练地翻开一张表让我们填到和个人的联系方式,填写完毕递给我们房卡,在另一个小伙子的引导下穿过走廊拐向大厅后面的客房。  

我注意到廊道旁一个曲形水池,里面的睡莲生长的很是恣意,只是因为在傍晚时分,开放的睡莲已经合上,我没能看到她们盛开的模样。透过拢起的尖尖的花瓣,只看出睡莲妍红的颜色。睡莲的叶片是浮在水面上的,叶叶铺展开来,像极了一团张开的绿绦,又像画家案头上摆着的砚池,仿佛在邀人挥毫泼墨。但细看又不是,水凝止在它的叶下周边,风不来,它不移,就这样静守着一方宁馨的天地,惬意融融,又净若仙子。  

下榻入住进315房间,服务员已经打开宽敞的南窗,室内透进清新的空气。撩起飘动的轻纱,临风远眺,恰好一览蒙山的侧面。向晚的蒙山,如同经了水墨的濡染,淡淡的夕阳为之披一层深邃朦胧的光线,于虚无漂缈中,整个地区千岩竞秀。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蒙山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曾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留蒙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之佳句,明代文学家公鼐作《蒙山赋》诵叹蒙山;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游历蒙山也都留下流传千古的赞美诗篇,还有不胜枚举的民间典故,秦砖汉瓦、碑碣石刻、古刹庙宇等林立遗存。  

第二天的清晨,山中的清风急不可耐地邀我们上山,每个人都换上了登山装束,短衣打扮,作好了跃跃欲试的准备。在登山之前,导游告诉我们,上蒙山的路线有三条,一条路线是走大环,这条路线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才能把整个大环走下来。这是一条进入蒙山最完整的路线,它全长有十多华里,所行之处可谓移步换景,风光怡人,水帘洞、雨王庙、天壶峰、栖凤山、蒙山卧佛、蒙山猿人……和许多名山大川一样,景点举目皆是。  

走大环的优点是除了能一览蒙山全部风景,还能走一段木栈道,这条栈道长约3千米,是用碗口粗的圆松木一根根衔接起来的,从云蒙景区蒙山会馆开始绵延到山顶,号称"天下第一木游道"。路边的护栏也是由圆松木搭成,有齐腰多高,偶然会有一块指示牌钉在上面。栈道本身就是一道原始古朴的景观,在绿树浓荫的遮蔽下更显其曲曲折折,踩在上面别有一番滋味,让你觉得步伐轻盈,如行仙道,是游憩之时在近处观花、远处赏鸟,听山谷树木水流和谐相处的悠闲之地。  

中环的路程小于大环,亦是始从山下再取之栈道到达山顶雨王庙的必经之路,我作为本地来客,除了大环这条上山的路攀登的最多。有几次登蒙山因为路远体乏,没等观赏蒙山之巅的景色就匆匆乘缆车下山,失去浏览蒙山风光的大好时机。所谓的小环顾名思议,就是路程最近的一条路线,从山门上去,乘缆车到座落在半山之间的蒙山会馆,不用步行木栈道,而是直取东面一条石阶小道,沿着它往东行走便可。小环路程近,我不用负远,这次登蒙山自然便选择了走小环。  

雨后的蒙山水气很重,略感有些潮湿,清凉浓重地笼罩着蓬勃的青草,鲜绿的青苔,蹉跎的古树,透出特有的那份幽静与安适。小环的石阶路有一米半宽的样子,也曲折,也幽静,只是比较平缓,少了些眺望山峰的逸趣。导游是个很精干的小伙子,晚餐和早餐我们曾坐在一桌。他在登山的队伍前面走一会儿,再折回身去向后面望几眼看看有没有人掉队。刚开始我们还可以学他的样子健步如飞,渐渐地就浑身无力两腿不听使唤起来,疲软得直想打弯。有的队员上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坐下歇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行时脚步如同灌铅般冗沉。  

从缆车下来不久,遥遥直上,一重浓似一重的树荫里,传出一种音乐,原来是《步虚辞》,道家曲也,袅袅弦音,渲染、烘托出特有的宗教气氛。有梵音引路,我们参观了雨王庙,跨门槛,过廊庑,登殿堂,拜神仙。雨王庙始建于金明昌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蒙山旅游区内的唯一一处古文化遗产。庙里供奉的是专祀雨神的神仙,来此朝拜可以求得一年之中风调雨顺。传说当年鬼谷子、钟离子、羡门子都在此进行过祭神祈雨,十分灵验,香火因此颇盛,每年三月三为雨神祭奠日,至今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正殿的窗下生长着一株千年何首乌,根茎长于庙基,直径如脸盆口大,如人形。正殿门前右侧还有一棵江北第一杉,三百年前由驻庙道人植入,在江北绝无仅有。此树曾经枯死过,后经天地雨露日月精华又繁木回春活了过来,披一身油亮碧绿的羽叶。对树仰望良久,你会得到一种独特的启悟。院内还有一口八百年古井,水质清澈甘冽,聚天地之灵气,泉涌不绝,被奉为"神水"。纵观蒙山丰富的绿色植被,你会发现更多的植物是橡树、栗树和棠梨树,绵绵密密地遍布沟沟壑壑,望着那些浩荡的绿色,你会产生一种涤尽铅华,身心了无杂尘的感觉,这种感觉给你带来不竭的活力与生机。  

行走在上山的石阶上,时有慢悠悠的蜗牛从草木深处探出头来,似乎在向我们发出小小的示威,用微弱的能力守护着它们不被打扰的领地。触须旁若无人地在地面上轻轻蠕动,面对周围的人类踏足丝毫不以为惊险和刺激,仍是那么闲庭信步憨态可掬。这种巨大的蜗牛喜阴暗潮湿隐蔽的环境,昼伏夜出,对强光刺激很敏感,由于蒙山地区刚下了大雨,树林深处仍有一些雾气水份弥漫着没有消失,这就给蜗牛制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出来散心。众人为之兴奋,掏出相机相继为蜗牛拍下一幅幅特写,使它成了蒙山之行惟一的活的标本。  

让我暗自惊喜的,是盛开在夏日蒙山之上的那些山花。有些山花是可以叫出名来的,比如橘红色的百合花,花瓣较厚,背萼不发达,唇瓣上生有许多诱人的斑点,形态很像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的虎头兰。还有一种是桔梗花,张开的三个花瓣透出深深的紫。它让我想起一首流传很广的朝鲜族歌谣。果然,我在前面一喊"桔梗谣",后面来自德州的文友就开始"道拉基道拉基"地哼唱起来。《道拉基》就是《桔梗谣》,在六七十年代的我国流传甚广。在朝鲜,这首歌源有个凄美的传说,"桔梗"的朝鲜文便叫做"道拉基",据说是一位姑娘的名字,为爱情而付出十年的守望,故事很是令人感伤。  

只是头上的浓荫给我们聚了许多的力气,在这炎夏的天气,树木无私地为我们做了最无私的遮蔽,雨后的蒙山,到处是山泉水流,漫出山溪的水流过脚边,微风拂动,树梢轻轻摇摆,如翻涌的绿色波涛,使光线明暗相间,层次分明。山顶之上,树木更是张开了它的枝干和叶片,伸展如翼地向窄窄的石阶旁逸过来,使两边的树木亲亲密密地抱拥在一起,为登山小径搭起一个幽暗的清凉之台,一下将阳光挡于茫茫世外,直让人在心里为它们鼓掌喝彩。  

有一种说法,文友相聚,最惬意的是品诗赏文,览景探花,方有浪漫意味。夏日的蒙山在山花烂漫的四溢芳香里,应该是诗意盎然了吧。蒙山盛长着千百种草药,路边的小摊上能看到灵芝草跟和首乌;行走在路上,草丛里时常探出一顶着红花白花的野草莓,一颗颗就像少妇头上的宝石玉簪,在鲁迅笔下,它们已然变成了《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的"覆盆子"。野草莓的花蕊大概带有一丝甜香,匍匐在脚下的藤蔓总在吸引采蜜的蜂蝶。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由于雨水丰沛,蒙山上的瀑布也现出空前的壮观,每行一外山凹,都可看到一帘瀑布从上端徐徐落下,向一条深沟山溪汇涌而去,在那里溅落浪花,漩起激流,巨大的水流注向谷底的轰鸣之声不绝于耳。跟踪水流至山下,竟看到一处碧潭,藻浮水上,鱼潜潭底,划出的水花若隐若现。潭是人工以石砌就,立在高山之上往下看,它如一柄银质的明镜,托着游云,衬着蓝天,波澜不惊地镶嵌在大山深处。与瀑布涛声一竞高低的是蝉声,从山脚下一路走来,蝉声便藏身于树木之中,只把歌喉伸向我们的耳膜,鸣唱得此起彼伏。直让人想起朱熹《南安道中》的诗来:"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溪草露侵。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古人参禅悟水,吟其诗,悟其性,修其诚,举其德。而我今登山,不独爱池中碧莲,心仪的还有蒙山的绰约风姿与韵致。蒙山,虽然没有泰山的高度,没有华山的险峻,但她坐向苍天、涵纳万象,情怀温婉,闪耀着承载万物的母性的光辉。任凭风,任凭雨,任凭蛙,任凭鸟儿的栖息,在历经千万年的积淀之后,以无言的壮阔,以及寒暑不侵宠辱不惊的厚重与深沉,向人们展示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着她的诗意与大美。春露秋霜,光阴荏苒,消逝的是凡俗平庸,不朽的是异景奇峰,等若干年后回头望去,那秀峻的山峰,那叠嶂的层峦,那幽深的森林,仍是沂蒙山区一道千载不变的壮丽景观。

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 宋尚明  

推荐阅读:

美丽中国:烟雨蒙山

美丽中国:老树开花的声音

美丽中国: 在绿海的林涛里倾听花开的声音

美丽中国:不要惊动伊春的绿色

(来源:中国林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