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8日消息:安定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不动摇,通过思路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推动水保生态建设走出了新路子。目前,全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45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74.1%。
坚持思路创新。区委、区政府将生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在坚持不懈改土造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先后探索出了“梯田+水窖+科技=解决温饱”、“结构调整+市场引导+龙头带动=脱贫致富”和“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坚持技术创新。按照分区防治、对位配置、草灌乔结合、林草配工程、梯田配水窖等系统要求,创造了梯田优化设计、小流域综合防治、径流聚集工程、雨水集蓄利用、新修梯田培肥、丰产栽培、地埂综合开发利用,及节水灌溉等一系列新技术。特别是在长期实践中创立的“径流调控理论”,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了流域治理水平,为水保生态建设树立了典型和样板。
坚持机制创新。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把流域治理和有关项目建设相结合,采取各投其资、各献其策、各尽其力、各显其技、各记其功的激励机制,高密度投入,高效益推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促进了农、林、牧、副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农民自愿参与、政府协调服务、社会公开监督,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联动、同台唱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
坚持模式创新。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种草,梯田覆膜种薯、沟道筑坝拦蓄,村村路电畅通、户户窖池配套,家家建棚养畜、人人科技致富”的治理和开发模式,建成了以官兴岔、花岔、石家岔等流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生态工程,取得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效果。目前,全区水保产业年产值达7亿多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推荐阅读:
(来源:定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