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6月24日消息:4年前,麦子店等街道开始推广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目前,绿、蓝、灰三色的垃圾桶已经覆盖了北京市2400个小区。但分类垃圾桶的实际效果如何呢?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由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仍然不强,很多小区内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三种垃圾桶内各种垃圾“一锅烩”。
记者了解到,虽然市政部门在垃圾的运输和处理程序上也进行分类,但居民垃圾分类源头做不好,后续的分类工作十分繁杂,减少垃圾中转节点的目标难以实现。
最早试点小区垃圾仍然“一锅烩”
昨天早上,记者来到4年前最早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的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小区,小区内每栋居民楼的楼道口都摆有蓝色、灰色和绿色的分类垃圾桶,桶上的字迹已经斑驳,需要走近才能辨认,桶的外表显然许久未曾清洗。
记者在现场看到,投放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堆满了塑料包装、一次性餐盒等不可回收物品,而收集可回收垃圾的桶内也有不少剩菜剩饭。一位居民随手将一袋装着菜叶的垃圾扔进了表示“可回收垃圾”的蓝色桶中。“我从来没分过类,太麻烦了。”这位居民告诉记者。另一位正在扔垃圾的居民也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分类了,别人不分类,那我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吗?别人都乱扔,即便个别居民分类了,扔到垃圾桶里不还是‘一锅烩’吗?”
除了枣营北里和枣营南里小区,记者还探访了朝阳、东城等多个社区发现,三种颜色的垃圾桶确实已经代替了过去单一的垃圾桶,但垃圾桶内的垃圾却没有实现分类投放。垃圾基本上是集中在某一个桶内,或者各种垃圾在三个桶内平均分配。
分类垃圾桶要多次分拣 杂物占了三分之一
在枣营南里小区西门,记者看到了2010年就投入使用的密闭式垃圾清洁站。不时有粉色的小汽车拉着绿色和灰色的垃圾桶进入清洁站倒垃圾。司机告诉记者,这都是从周围小区收来的,他们每天早上都会把满的垃圾桶收走再放上空的。“刚开始试点的时候居民分类热情还挺高,现在他们早就不分了,只有社区工作人员还在分,这让我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太大了。”清洁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司机告诉记者,他要把压缩箱拉到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那里还要再进行一次垃圾的分拣。记者跟随司机来到小武基看到,司机将拉来的垃圾倾倒在传送带上,传送带再将垃圾送入分选站内部进行分拣。工作人员说,这些垃圾本来应该属于其它垃圾类,但里面仍掺杂有可回收垃圾,“我们就是要把可回收的垃圾分拣出来,剩下的才能送到电厂焚烧。”至于厨余垃圾,则会送去做生化肥料。“居民扔垃圾的时候不分类,这些分拣中转站就少不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被压缩好的其它垃圾,仍然能够分拣出大量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一桶其它垃圾,大概可以分拣出三分之一的杂物。
垃圾分拣人员工作繁重境遇尴尬
当然,在垃圾分类比较成熟的小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在枣营北里5号楼门口,记者遇到了戴着绿色袖标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戴着一双线手套,拿着一个木质的长夹子和几个塑料袋。她对记者说,自己也是小区居民,已经做了三年的志愿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自己负责的区域把居民扔错的垃圾重新分类到正确的垃圾桶内。早上7点半到9点、下午6点半到8点,是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的上岗时间,“我们小区这么大,一共只有5个志愿者,根本顾不过来!”志愿者无奈地说,“除非每栋楼都安排一个志愿者一直站在垃圾桶旁边看着,不然这垃圾分类工作就做不好。”除了任务重,“得罪人”也是最让志愿者为难的问题。“人家扔错了垃圾我就去批评人家,人家面子上挂不住,觉得我多管闲事。这邻里关系不好处啊。”
除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小区里还有4位专门的垃圾分拣员,他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小区内的各个居民楼,在垃圾桶里把纸壳、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分拣到车里。分拣员指着他们的垃圾收集点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在任何一个垃圾桶里都有,要一点一点挑。”枣营北里小区垃圾楼的管理员说,分拣工作繁杂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居民乱扔,我们就得挑,他们要是分开扔,我们把整个桶拉过来就齐活了。”
除了朝阳区,在东城区的绿景新园小区也设置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但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便有志愿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24小时紧盯居民的垃圾分类问题,只有当他们守在垃圾桶旁边,正赶上居民来扔垃圾时,才会进行指导。
官方说法
探索垃圾分类措施
消除管理盲区
昨天,记者从市市政市容管委了解到,今年,垃圾分类已经推进到2400个小区。据了解,目前城市垃圾分类的系统已经建立,但由于源头垃圾分类效果不佳,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运转还不够完善。市市政市容管委表示,本市将强化垃圾的全过程、全覆盖管理,探索垃圾分类到位的措施,消除管理盲区。
在2400个小区中,本市商务部门建立了可回收系统,包括报纸、塑料及其它可回收物都通过回收系统进行资源再利用。而厨余垃圾则根据各个小区的情况不同,处理程序也有所区别,部分有条件的小区安装有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这种处理机将包括剩饭、剩菜、菜叶、瓜皮在内的厨余垃圾的输送、分拣、粉碎脱水、二次密闭输送、发酵、空气净化等无害化处理过程一气呵成,它的核心技术——厨余垃圾高速发酵设备,更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
厨余垃圾经过8小时至24小时的高速发酵,转化成氮、磷、钾丰富的有机肥;没有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的小区则由各区环卫部门组织的专业清运车队,将厨余垃圾运往包括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在内的专门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其它垃圾则由物业的电动车运送至垃圾楼或由环卫部门派出的专业车辆运送至马家楼等分拣站进行分拣,无任何利用价值的垃圾将被无害填埋。
推荐阅读: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