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日消息:记者调查发现,看似“含金”的优惠,在一些景区却变成了种种“含水”的“文字游戏”。“游戏”的形式主要有三:
一是“抛砖藏玉”,降价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景区,而公众熟悉的著名景区却不在内,这样的降价更像是促销积压商品;二是“错峰应付”,一些景区的优惠时段却并非“五一”小长假,而是“五一节”放假前或放假后几天,这不过是淡季吸引游客的手段;三是“先涨后降”,如此“打折”让游客感到憋屈,降低了优惠的“含金量”。这些降价并不是向游客让利,而是吸引游客、增加门票收入的营销策略,说是“优惠”,实在是“口惠而实不至”。
景区门票降价为何成了“文字游戏”?这其实完全在公众的预料之中。一方面,政府要靠景区门票来增加财政收入,涨价是他们出自内心的原始动力,而降价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旅游景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又负有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景区的涨价是不可阻挡的,而降价则是被迫的,只具有表演意义,更大的可能是,优惠也只是为了扩大市场,吸引游客,是以增加收入为目的的营销策略。
记得国民党副主席章孝严说过,“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他同时指出,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区,都是自然创造的景色,是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不应收取高达300元的门票。”
国家发改委对章孝严回应的两条还是很好的。一是,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开放或低票价,满足民众旅游消费需求。二是官方将积极引导游览参观点发展多种经营,摆脱“门票经济”发展模式,使各游览参观点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能充分发挥生态与教育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但这两条很难得到落实,于是我们只能看到景区涨价,所谓的优惠当然只是口头性质的了。看来,让风景成为公益产品,我们还几乎没有起步。
推荐阅读:
(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