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7日消息:2006年底,因村里修路,西山区白鱼口村16株茂盛的参天古树被伐,由于未挂牌、无记录,最终128名村民的联名举报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这成为昆明NGO组织“绿色昆明”开始关注古树的起因。
从2008年开始,志愿者经一年多的徒步走访,最终在滇池周边发现了294棵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让志愿者们担忧的是,滇池周边大批荒野古树除了没有记录、未被列入政府部门的监管、保护范围外,它们的生存状态也令人堪忧正在遭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有的甚至正在逐渐走向死亡。
为保护古树,志愿者们制作了爱心牌挂在树上,但没有政府部门的挂牌保护,仅一个民间组织所挂的牌子,几乎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只有通过官方途径,经林业专家鉴定、定级,这些古树最终才能以国家标准被保护。挂牌成了志愿者心中保护古树的最后希望。
从发现古树到2010年7月古树挂牌,其间志愿者们多次找到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历时一年终得偿所愿,47棵环滇古树进入挂牌保护名录。
不过,这并不是此次古树保护行动的终结,未挂牌的古树处境依然不容乐观。每隔三个月或半年,志愿者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复查,但古树“消失”的速度之快,令他们震惊。
在2012年8月的一次复查中,志愿者们发现又有两棵古树原地“消失”了,而且还是两棵挂牌古树。
“没挂牌的没人管也就算了,挂了牌的,管护人对这棵树是负有法律责任的。挂一棵树就得多一份责任。”志愿者香雪说,不管是以“绿色昆明”的名义还是以她个人的名义,她都想申请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找找这两棵挂牌古树的下落。
2012年底,记者对两棵挂牌古树“消失”的情况进行了现场走访、核实,并与两棵古树的管护责任人昆明市林业局、晋宁县林业局取得联系,追问古树下落。
西林09号,2011年12月,因缺少支撑倾斜;2012年8月,倒掉后被人砍成数段;2012年11月,生长地只剩树坑。
晋林05号,2009年11月,生长茂盛;2012年11月,生长地已被推平;2013年3月,吊着营养液的古树长出新芽。
彩云之南,冬天短暂而又急促。立春过后,大地复苏,滇池南岸的晋宁县中谊村苗木合作社里,一棵年逾180岁的移栽古树黄连木“晋林05号”开始萌动,悄悄酝酿着“伸展四肢”,吐芽长叶……
“晋林05号”是幸运的,因项目征地无法避让、改线,它被晋宁县林业局由原生长地移栽到苗木合作社,成活后长势良好。同样是挂牌古树,“西林09号”却因树龄较大,树干中空腐朽,在大风天折断,轰然倒地,自此从世上消失。
然而,让志愿者们更担心的是那些未被列入挂牌保护的古树,它们中有不少因人为或自然的破坏而逐渐走向消亡。据“绿色昆明”统计,从2006年底至2012年底,6年中,共有26株树龄确定的百年古树(或古树后备资源)从原生长地“消失”,除2棵挂牌古树“晋林05号”“西林09号”外,其余均未挂牌,消失的原因多为人为,或被砍伐或被变卖。
古树1:伤透“心” 西林09号倒地
古树资料:西林09号,位于海口街道白鱼口村五组,清香木,树龄120余年,胸围265cm,胸径84.4cm,树高15米。该株古树不在《云南省古树名木名录》内,是2010年经昆明市林业局组织专家鉴定、公示后由西山区农林局进行挂牌保护的。
影像记录 从倾斜、倒地到消失
滇池西岸,高海公路中段。
西山区海口街道白鱼口村五组省工人疗养院对面的一片荒地,便是我们要寻找的挂牌编号为“西林09号”的一棵清香木的生长地。
眼前的景象略添悲凉驻足刚出现的水泥路面上,紧靠水泥路边四周杂草丛生,土堆中被连根拔起的杂草枯死在太阳下。若不是红色的泥土透着新翻出来的迹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长了一棵百年以上、直径近一米的清香木。
“西林09号”走得干净、彻底,好像从没来过这方土地。
志愿者王奇向记者介绍,2008年发现古树时,这里还是个村子,后来村子整体搬迁,这里便成荒地。不远处有一小片清代墓地,村民介绍,当时埋葬一个人就要栽一棵树。“西林09号”原本倚房而生,村民搬走后房子倒了,失去了平衡,树也就越来越倾斜。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记录“西林09号”生长的图片,拍于2011年12月20日复查的一张照片显示,“西林09号”已倾斜成45度,树根长于水泥路一边,可树冠已倾斜至路对面。另一张拍摄于2012年8月12日的照片显示,这棵清香木躺在水泥路面上,已经被人砍成两段。
市林业局 自然死亡 手续可查
根据《昆明市城镇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养护责任人的规定:“生长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的,养护责任人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西林09号”所处位置不属城市建成区,因此不归园林局,而归林业局管。
市林业局园林绿化处一负责古树名木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西林09号”被风刮倒从中空部位折断,确实是因自然原因。“绿化办去鉴定了,这棵树确实是被风刮倒的,同意清除,因这棵古树是西山区挂牌的,区林政就办了相关采伐手续,这些都是可查的。”
林业局提供了2012年3月14日《昆明市西山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西林09号古树名木核销的请示》,文件介绍,西山区绿化委于2012年3月6日接到海口办事处林业站报告古树全株倒伏情况,现场调查后上报,市绿化委和省林业厅绿化委于2012年3月9日到现场核实,“2012年3月10日,西山区绿化委邀西南林大、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市森林资源管理总站三位技术专家对该树进行了现场鉴定。”经鉴定,“该树倒伏原因为树龄较大,树干距地面70cm至根部均已中空干腐,树冠大,根系不发达,连日降雨和春季风力较大,致该树主干折断,整株倒于路面,未见人为损害迹象”。鉴定结论:“主干和根部干腐变空并已折断,无法栽植成功,建议对现场进行清理,排除安全隐患,并对倒伏树体进行整株移除处理。”2012年3月14日,市绿化委做出“同意做移除处理,并从古树名册中予以核销”的批复,批复要求“按相关规定办理灾害木清理手续”,同时“按伐一补十的要求,限期在原址补种适宜树种。”
推荐阅读:
[分页]
吐槽 366株古树挂牌,只占总数的5.5%
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昆明市纳入挂牌保护的名木古树不太多,“昆明市正规意义上的挂牌是在1998年,在国家绿委要求下,只挂牌了110株。2000年,东川、寻甸划归昆明管理,增加了9株,所以总共119株。之后在2001年、2006年又开展过两次调查,但因经费问题,只认定未挂牌。近年,晋宁县、西山区等部分县(区)开展了挂牌。目前只有366株名木古树挂牌,占总数的5.5%。”他介绍,但不管挂没挂牌,市林业局都要求要有管护责任人,都要求按管理办法来实施。
“社会上总是讲我们不关心、不重视对古树的保护,实际上虽然我们经费少,但在管理上真的还是比较规范。”提及经费,他表示保护经费缺乏是当前古树管理、保护面临的首要困难,“生病的古树得不到及时医治的情况也还是存在”,“现在整个昆明市用在保护名木古树上的经费很少,这几年我们局里每年都列5万元经费作为亟须保护的古树的资金补助,像县区上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即拨即用,临时安排的。说实话,我们现在都是在应对这方面的突发事件,哪急就用在哪。”
古树2:晋林05号“复活”记
古树资料:“晋林05号”,位于晋宁县昆阳街道办事处中谊村外,黄连木,树龄180年,胸围310cm,胸径98.7cm,树高25米,保护级别为“国家三级”。
影像记录 古树“消失” 生长处成工地
2012年11月8日,记者跟随志愿者来到晋宁县中谊村。一下车,两棵高大的黄连木令人震撼:一棵高大,似有参天之势,但一半树枝已出现死亡迹象;另一棵却早已枯死,烈日暴晒加灰尘,树干已如木炭。志愿者王奇估计,这两棵树树龄有300年,均未挂牌。附近居民介绍,枯掉那棵树是由于架设高压电线,枝桠被砍而逐渐枯掉的。
中谊村火车站就在这一枯一荣的两棵树上方的空旷地上。2010年,铁路项目打破了村子平静,也让这里的古树群成为环保人士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晋林05号”便是其中一棵。
2009年底,志愿者发现了中谊村古树群的10棵古树,有一棵树龄五六百年、胸径6.1米的黄连木古树,是滇池周边古树中树龄最大、胸径最长的一棵。晋宁县绿化委2010年为其挂牌,编号“晋林03号”,保护级别为二级。2010年5月复查时志愿者发现,中谊村火车站两棵黄连木、两棵滇朴树根被斩断,准备挖走,其中包括一棵树龄180年的黄连木。经多次与县林业局交涉,当年6月,被挖开的土又填了回去。2010年7月,市林业局公示滇池周边第一批古树名录,这棵180年的黄连木名列其中,晋宁县林业局绿化委员会给该树挂牌,编号“晋林05号”。2012年1月“晋林05号”还在,但到了8月18日“晋林05号”却不见了,原来的生长地只留下一个大坑。
王奇指了指远处空地上一辆大矿车附近说,那里便是“晋林05号”的生长地,现在整体都被推平了。工地一角,一个不起眼的旮旯里,一棵大树紧挨着一堵墙,树干被土石埋了,这便是树龄最大的“晋林03号”。
晋宁县林业局 已被移栽 现已成活
2012年11月22日,记者来到晋宁,在县林业局副局长童绍春的带领下去看“晋林05号”。移栽现场,这棵树的树塘挖了约直径七八米,树身仍被木棍、铁丝加固,为了不伤及树皮,薄木板、草席、黑色编制袋都派上了用场,修剪过的树枝切口处缠的薄膜依然可见,树干底部也被绕上了草绳,挂上了营养液。“有些措施等后期再长好一点我们再清理,现在不敢动,它就像个老人一样。”
童绍春介绍,2012年3月,晋宁县林业局得知因昆铁枢纽项目建设,被征用土地牵涉到古树。县林业局多次与项目方对接要求避让,但项目方表示基于多种考虑只能按原方案进行,古树只能移栽。他还出示了2012年3月晋宁县林业局、晋宁县绿化委分别上报昆明市林业局、省林业厅及省市绿化委的《昆铁枢纽扩能改造项目古树移植的请示》,“根据拟建铁路走向,用地范围要建设的站台涉及已挂牌古树,需对古树进行移植”,并编制了《可行性报告》。2012年4月20日省林业厅批复同意移栽,要求市林业局“督促晋宁县林业局按野生大树移植相关规定办理手续,并严格按移植方案施工,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移植的古树成活。”
距古树原生长地不远,中谊村村委会有个苗木合作社,经协商,林业局最终将移栽地点定在合作社,由中谊村村委会承担后续管护责任。“晋林05号”所有权属中谊村,林业局对古树移栽补偿了3万元。后林业局在网上对移栽信息进行公示、中谊村村委会在村里公示。
2012年6月4日,“晋林05号”被成功移栽到中谊村村委会苗木合作社,移栽共花费10万元,由晋宁县财政直接拨付。此前光修枝、开挖就持续了两天,为避免伤及根系,进展一定程度后改为人工挖,“光树根土丘的直径就有三四米,因根部太重了而上部树干较轻,稍不注意就会失去平衡。移栽当天,树被挖起后还将一辆拖车的车斗砸成两段。”童绍春说,移栽后期还做了相关技术措施,“在树根底部铺了碎石,保证树根不被腐蚀,还打了营养液。”
吐槽 移栽最大压力来自公众
“移栽古树最大压力还是来自公众,他们认为只要移栽了就得保证成活。但当时我们也想过,如果活不了怎么办?只要我们该做的保护措施都做到位了,我觉得大家也要尽量认可。真遇不可抗因素,我们也不敢保证成活。”
童绍春表示,这是晋宁移栽的第一棵名木古树,从4月就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工作了。“我们之前没有任何古树移栽经验,古树年龄比较大,社会舆论又很关注,前期压力很大,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保证古树成活。”
日前,晋宁县林业局发来今年3月13日拍摄的“晋林05号”最新照片。照片上,这棵180年的黄连木发出的新芽透着嫩红色。对比记者在2012年11月22日拍摄的发芽照片,虽然从外形、长势上没有太大、太明显变化,但经历霜打、落叶,这棵古树依旧长势良好。
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是冬季,晋宁县气温较低,因遭遇霜打,古树曾出现落叶、枯萎现象,这让他们特别担心,县林业局特意交代专人管护、随时记录。不过,让大家高兴的是,今年2月,立春、春节过后,古树又开始重新萌发出新芽。“连续干旱对移栽古树的生长影响很大。”童绍春说,早在去年移栽成活后,局里就提前考虑到这一点了,因此今年早已专门安排专人管护、定期浇水、进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古树的未来,应该是“老有所养”的。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