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3日消息:“我有个梦想,就是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苗木基地的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群众到公司工作,把他们全部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记者见到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卜寨村村委会主任刘卫昌时,刚刚从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回来的他,正在花卉苗木基地指导花木生产。刘卫昌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圆“中国梦”,他要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发家致富,圆农民的“小康梦”。
现年47岁的刘卫昌是肥乡县卜寨村人,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残疾。他身残志坚,1991年,他把家里结婚用的三间新房当教室,创办了全县第一所民办学校——曙光学校,寓意为失学儿童送去曙光,点燃希望。从此,他开始了为“梦想”而奋斗的艰苦创业历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梦想变为现实,学校已从最初的1名老师、7名学生发展到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拥有100多为教师、2700多名学生,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农村生态园林式民办学校。
刘卫昌是一位残疾人,他深知残疾人的不易,为了让残疾孩子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他创办了全县第一个聋哑班,专门招收智障学生。21年来,他先后免费培养残疾学生180余名,帮扶82名聋哑学生接受正规教育并实现就业,帮扶残疾人资金150多万元,救助630余名贫困学生。
办学成功了,刘卫昌在当地成了“名人”,但他并不满足,他还有着更大的“梦想”。2003年,当全国苗木价格陷入低谷时,他与朋友合伙进入这个行业。用当时刘卫昌的话来说,这是:“旱年买船,弯道超车。”
“当年国槐树苗在河南两块钱一株,运到肥乡也才5块钱。”考虑到国槐适应能力强,往北能种到内蒙古,向南能栽到长江流域,刘卫昌和朋友凑了不到10万块钱,在城北郊承包了300多亩荒地建起了七彩园艺花木基地,搭帮把这事儿做了起来。现在,荒地已变成了“宝地”,他的七彩园艺花木基地,年产法桐、国槐、塔柏等各类苗木20多万株,产值400多万元。而种植基地的2000多名员工中,肢体残疾和聋哑人就占了1/5。
“现在的绿化苗木俏极了,我这1亩地今年收入超过1万元……”刘卫昌说,家里的宅基地满足不了他,承包地匹配造林也满足不了他,他就将眼睛盯上了河道、公路、干渠沟。只要听说那里有沙荒地、路边或沟渠没有绿化,他便去查看,找人洽谈承包绿化事宜。多年来,他凭着一股执着、韧劲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强烈愿望,拖着残疾的双腿跑遍了肥乡的沙荒地和沟渠河堤,累计植树造林万余亩。目前,已建成各类花卉苗木基地18个,年生产国槐、法桐、白蜡、女贞、北栾、金叶龙爪槐等各类苗木品种100万株,创造产值3000余万元,亩均增收3000元,带动就业人员2000多人,产品远销北京、哈尔滨、沈阳、太原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为了确保树木成活率,在栽植树木过程中,刘卫昌还根据平原地区特点,大胆探索,几经实验成功后,采取了用生态环保纸袋栽植树木的种植方式,这在当地极为罕见。刘卫昌告诉笔者,“他使用的这个袋是纸袋,是从广东运过来的,生态环保还有利于树木成活,能保住水分,保证树木百分百成活。一个袋子的成本是15元钱,但将来产生的价值要比15元钱多的多。种一棵树成活一棵树这个意义和价值就更大了。”
对于一个残疾农民来说,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让他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去发展大规模的树木种植呢,当问起这些时,刘卫昌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自己并没有多少钱,我是用我的激情把朋友都连在一块,一起把项目(植树造林)搞起来,关键是有了信心,能把大家凝聚到一块力量就大了。”
2009年,刘卫昌成功当选为卜寨村村委会主任,这为他实现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告诉笔者,不仅让更多的群众从种花种树中得到财富,还要让肥乡大地变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把肥乡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刘卫昌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累计投资上亿元,创建和发展18个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合作种植各类花卉苗木9500余亩600多万棵,辐射全县9个乡镇170多个村,带动2300多户群众走上致富路;先后帮助333名残疾人及其亲属实现就业,扶贫基地从业人员达1515人,残疾职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同时,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技术、项目等方面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脱贫致富。20多年来,共计为灾区和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200多万元。先后荣膺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去年底,刘卫昌成功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如今,从全国“两会”归来的刘卫昌更加忙碌了。他告诉笔者,让家家户户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富裕,住上楼房、开上汽车,实现小康社会,就是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不能停歇半步。
推荐阅读: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