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4月1日消息:雕塑是艺术的形式,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近日,位于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原美楼旁边的一组雕塑群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这里艺术气息浓郁,雕塑风格各具特色,为校园平添了一种艺术文化的气息。
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副主任孙欣老师介绍,雕塑群,是学院精心打造的艺术长廊。“这里的雕塑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奖的作品,是我们老师和学生专业水平和素养的集中体现。”
原美楼附近的这些雕塑作品在继承以往优秀雕塑风格上,又有很大突破和创新,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近现代重大革命题材而进行深入挖掘的人物雕塑,比如《戊戌六君子》、《魏源》、《1949年4月22日拂晓》等。《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成了雕塑艺术家们表达思想和灵魂的焦点,人物雕塑《魏源》以站在残垣断壁的魏源为主要塑造点,雕塑同时表现了“海国图志”式进取精神的薪火相传。《魏源》的创造者易春辉老师介绍, “我们是想借这个雕塑,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救亡图存的观念发扬出去。现在是和平年代,虽然谈不上救亡图存,但是在全球环境下国人求发展促发展的意识要时刻加强。”
位于敬文图书馆前面的一尊大方鼎,是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老师为庆祝学校的百年校庆,倾力打造的青铜制品,前前后后花了数个月的时间。“鼎是文明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更是学术权威的象征。这尊方鼎是学院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更是我们对学校深深的祝福。”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主任董斗斗老师介绍道。
雕塑群中还有不少作品是获奖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应邀参加了“中国青年雕塑邀请展”“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王超老师获得大奖的作品《张骞的马》也在其中。作品中低头吃草的马和张骞形象的融为一体,“我这个作品主要是体现出张骞出使西域时与马为伴相依为命的孤独艰辛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他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希望同学们在看这尊雕塑的时候,可以领悟到我赋予雕塑的灵魂,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超老师说。
雕塑群里有一尊菩萨雕塑在众多人物雕塑中赫然矗立,手拿烛火,双手合拢,一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这尊雕塑是文学院刘老师的作品,他把上善若水的菩萨心肠熔铸在这尊雕塑上。刘老师表示,“做学问其实就是在参禅悟道。我们要修炼自己的心境,怀揣一颗慈悲之心,有才有德才能在将来的学术之路上拔高一节。”
在原美楼的其他角落,还散落着一些学生自己即兴创作的雕塑作品,比如叱咤风云的武将,奔跑的大力士,丰乳肥臀的女性,端正贤淑的女王等等,这些雕塑有些形象怪异,风格不一,但是作品色泽质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地都足以看出创作者的用心细致。 “我们致力于把这里打造成艺术长廊,来陈列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同时也为校园增添一些艺术气息。”陈亮老师表示
“由于放在外面的雕塑作品对于防腐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很多以铁和木头为主要材料的作品不太适合放在外面经历风吹雨打。再加上场地有限,我们很多优秀作品都还没有摆出去,但是期待学生和老师铸造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孙欣老师表示,雕塑是将原材料变成一件纯粹的艺术品。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用艺术精神来感染人,熏陶人,提升人。有灵魂的雕塑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