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两创业伙伴在花圃里检查花卉生长状况
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杨曦和周申晖通过网络认识,三年前携手创业,2012年,他们在江夏一农业基地承包了10亩的苗圃,尝试从国外引进种子,培育花苗自产自销。今年大年初八,洋“花苗”在网上推出后大受欢迎,新年第一周就售出了10万元的不俗成绩。
“拿得多养得快”
网店一周卖10万元
摊开杨曦和周申晖新年第一周的营业账单,业绩喜人。“新年刚上市的40个新品种,淘宝上都卖断货了,一周内,两千多株花苗卖了10多万元。”杨曦兴奋地告诉记者。
身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凭着对养花的浓厚兴趣,他们很快通过网络掌握了相关养殖技术。“武汉有一个花友会论坛,大家经常发帖探讨一些养殖技术上的问题,互相学习。”杨曦对记者说道。在问到经营秘诀时,他笑着说,简单说就是“拿得快养得多”。“拿得快是指最先抢到新品种,养得多是指把新种子培育出尽可能多的幼苗来。”
周申晖补充道,要做到这两点还是个技术活。“首先,拿新品种是需要一定渠道的,这个渠道的建立一是要会‘识货’,二是要能够和供货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往来。此外,一颗新品种的种子买回来,培育成功的幼苗越多,生产成本自然也就会越低,这对种植技术就有要求了。”
为何在武汉做花苗生意,而不去环境更适宜的云南?对此,杨曦解释道,“武汉和云南各有利弊,从种植气候上来讲,武汉比云南不至于差到哪里去,而且,武汉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物流成本比云南要低得多,我们做网店,物流成本是很重要的一块支出。”
买到“独家”洋花苗
等于成功了一半
“我们和普通花农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会英语,能够第一时间从国外引进最新的品种。”杨曦说,从去年6月到9月,苗圃一共从德国、日本等国引进了200多个珍贵品种。
同时,杨曦和周申晖将留学海外的同学们开发成海外“代言人”,通过他们,和国外的各大园艺公司保持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以此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做这行,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品种,你就赢了一半。举个例子,我们手上的某个品种花苗,两年后才会被大量引进国内,所以,哪怕价格高出几倍以上,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周申晖分析得头头是道。
此外,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其终端的销售毛利润也要远远高于国内的品种。据杨曦介绍,以德国为例,他们单次一般会购买5个品种的种子,平均每个品种3颗,每颗种子的成本价格大概需要150元人民币,另外从德国邮寄回来的价格则在1000元左右,这样一次采购的成本需要3000元上下。以目前的种植技术,平均每个品种可以繁殖出50株幼苗,每株幼苗的售价在40-50元之间,这样算下来,单次采购的营业额则近13000元,毛利润是国内品种的两倍以上。
推荐阅读: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