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5日消息:当面对雾霾无处可逃时,公众在意的不是PM2.5叫什么,而是空气质量如何改善。当务之急,是尽快想出治理的办法,降低其危害。
PM2.5是造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由于PM2.5是一个字母词,至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名称,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举行了一场专家研讨会,准备给PM2.5取一个中文名。一旦定名,该名词便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生产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人解释,PM2.5虽然是热门词汇,但不少人对其具体含义不太了解,国家也有规定限制字母词在中文使用,因此委员会才决定为PM2.5起个规范的中文名称。“考虑了很多方面,要让大家一看就能大概知道意思,也为以后其他命名留有空间。”
据了解,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建议采用“细颗粒物”的名称,也有专家提出可以采用“颗粒物2.5”、“粒径2.5微米及以下颗粒物”等名称,还有专家提出为了公众理解和媒体使用方便,可以俗称为“烟尘”或“细飘尘”。在这些待取名字中,“细颗粒物”的呼声最高,但并未最终确定,需进一步征求意见,经程序确定后再发布。
PM2.5走入公众视线,成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年度热词,源于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PM2.5在走入公众视线的同时,带起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让大家明白空气质量与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不曾想,PM2.5要取中文名的消息一出街便引起了热议。有人对其命名提出建议,但更多的人对此举表示质疑,认为给PM2.5取中文名没有必要,是在玩文字游戏,花功夫改名不如下力气治理。质疑者的主要理由如下:“经过这么多天的雾霾天气,PM2.5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没有任何改名的必要。有这个精力和研究的劲头,不如多想想减少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而就在PM2.5改名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北京等多地的雾霾天气一如既往。据北京环境监测中心消息,PM2.5浓度普遍已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建议民众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而自今年1月以来,多个省份连遭灰霾袭扰,多地出现20天以上的灰霾天,中国为此首次独发霾预警,甚至一天内两发霾蓝色预警,“灰霾围城”的现状令PM2.5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专家们却花精力去研究中文名词,顿时让人觉得这是那么地“不合时宜”。在PM2.5这个名称已经得到公众一定认同、高度关注的今天,不说取个中文命名没有必要,而是没有那么紧迫。有专家就指出,现在大家基本都知道了PM2.5,媒体宣传、科研需要以及日常生活的交流都没有任何沟通困难,所以没有必要花时间给它想一个中文名字。而且有了新的中文名字,公众可能又要花时间再重新熟悉,更加麻烦。与其花时间取名字,不如多研究如何治理灰霾。
笔者以为,和取名相比,更加迫切需要专家们去做的,是找出治理灰霾之策。公众希望看到的,其实是相关部门出台了什么应对政策,专家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至于PM2.5叫什么,你见,或者不见,它都在那里,不离不散。相关部门和专家们当务之急要做的,是尽快想出治理的办法,降低其危害,加强监测,加大信息发布,及时预警,这些才是实质性的问题。
当面对大雾无处可逃时,公众在意的不是PM2.5叫什么,而是空气质量如何改善。在灰霾治理方面,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美国还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线,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今后,我国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开展污染物减排,利用倒逼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扩张,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国家约束性指标,并开展研究,制定科学减排路线图。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