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漫步余庆,一栋栋黔北民居错落有致散布于青山绿水间,目光所及之处绿影绰绰,芳香弥漫,尽显大美。带来绿影和大美的,是余庆“顺水”而为、“依山”而谋续写“美丽余庆”的理念与共识。
在余庆河旁边的黔中果蔬批发市场常常看到,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满载着芹菜、白菜、茄子、豇豆等新鲜蔬菜的运输车,沿着宽阔的河滨大道从黔中果蔬批发检测交易中心驶出。稍晚,黔中果蔬批发检测交易中心的几个大棚内便灯火通明,砍价的、过秤的、点钞票的大家各行其是,整个现场忙而不乱。
而几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水涝地,上空也因为硅铁企业的高污染而显得“雾”气沉沉,村民种菜也因效益不高而显得信心不足。
菜农王水凡在一边过秤一边对说:“现在种菜比较省心,以前只要到汛期,这里就成了‘伤心太平洋’,别说种菜,栽果树收成都不保障。”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余庆曾多次“发”大水。“我记得有一年白泥大坝全部被淹,水的深度比人还高,退洪过后,地里的泥都要被‘刮’跑,”正在翻地种菜的冷应先回忆说。
天灾虽无情,作为暖民心。为打造生态环境,发展富民产业。近年来,余庆以生态文明为主题,“顺水“而为先后出资上亿元对余庆河、小乌江河、敖溪河等重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还在田间修建了灌溉渠、安装溉渠管道和喷洒龙头。
水变清,兴了业。据了解,全县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1.2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8.25万亩,西瓜、桃、番茄、辣椒、茄子、白菜等12个果蔬新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山清水秀的白泥大坝上,还有面积达3000亩的供港澳蔬菜基地,余庆“顺水”而为淘出了产值2亿多元灿灿水“金”。
生态水利,让涝地变宝地,把资源变资本。敖溪河从以前的水草丛生、污水横流变得水清景美,蜿蜒小河成了该县旅游创收的增长点。
构皮滩电站5台60万千瓦的机组已并网发电,每年给余庆县上缴的税收达1000多万元,电站建成后,库区风光与大乌江峡谷风光相映衬,余庆再次借水生财把库区打造成飞龙湖旅游景区,实现年均旅游收入2亿多元。
同样,为综合开发飞龙湖,生态旅游网箱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成了淘金的水上车间,全年共购进鱼种82300斤969万尾,共产成鱼618万斤总产值58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450万元。为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保护湿地生态,该县积极争取飞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目前,也通过省级评审,国家林业局初审。
如何把工业发展的劣势转化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余庆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依山”而谋大力发展茶叶、速生林等生态产业。
生态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小叶苦丁茶示范县、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和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苦丁茶、绿茶)示范基地县等绿色名片也纷至沓来。
关兴,这个少为人知的小镇,如今已成为春潮涌动的热土。在海拔1200米的关兴镇茶叶基地上,放眼望去云雾深处,8000余亩茶园绿意盎然,全镇万亩茶海增加群众收入4千余万元。
巧打生态产业算盘的不仅仅只有关兴镇,全县的生态产业发展从风生水起到厚积薄发,其实是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惠策”、“厚待”与余庆的努力交相辉映的结果。
另外,余庆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后续财源建设的重点项目,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的绿色产业财政专项资金并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备忘录,授信3亿元,支持余庆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的建设。县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连片新建茶园30至100亩一次性给予建园补贴100元/亩,100至300亩一次性给予建园补贴120元/亩,300亩以上则补贴150元/亩.,自建基地50亩以上的机关干部还可以带薪专职从事茶产业发展工作……
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全县发展生态产业的激情,激活了生态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近两年,该县50亩以上茶叶生产户就迅速增至30多户,茶园面积增长了三倍多。
产业,让农民变富裕,让穷山变金山。据悉,该县已有茶叶生产面积10余万亩,年产干茶1500余吨,今年已新增茶叶面积2万亩,到2020年,实现全县茶园面积20万亩以上;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9870亩,丹红杨、泡桐等育苗800余亩,发展了19个总投资20.943亿元林业重点项目。
家住该县松烟镇二龙村村民李兴权说,以前到处打工挣钱,现在足不出户,一天也能挣到100元左右的收入!原来他在就近的二龙茶场“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就达8000元。据了解,在余庆像李兴权一样每年在茶场打工增收的农民就有七八千人。
绿了山,富了民,在余庆县的生态建设中,一边改善生态环境,一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昔日荒芜的大山,如今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余庆在生态富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推荐阅读:
(来源: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