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盆花生产扩张遭遇消费下行

2013年01月09日 11:19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2012年12月初,从中央到地方党政部门开会不摆花的新会风,已在各级各地刮起,花卉“官需”下降已无可避免。整个2012年,盆花生产持续扩量和市场需求意外下行之间的碰撞,在年底进一步激化。  

“用一个字来形容2012年的盆花行业,您觉得是哪个?”没有意外,从业者提到最多的是“乱”字,其次是“冷”字,再则是“变”字。每一个字都能让人串起对2012年产业链上下游的印象,概括这一年产业链上不同阶段呈现的特质:生产乱象频仍、市场遇冷紧缩、销售渠道求变。  

生产:同质供应速增 2012年,无论生产商多么不愿意,都不得不面对盆花供需失衡的事实:根据不完全统计,与上一年相比,这一年凤梨产量增长超过30%;大花蕙兰产量增加近40%(因气候原因,部分产品花期错过年宵);蝴蝶兰成品增幅虽只在15%左右,但2013年的成品增量将翻倍。就地域而言,广东、福建、内蒙古、湖南、山东青州、河南郑州、四川西昌等,盆花生产规模都以10%至30%的速度增长。  

盆花产量供应在2012年步入快车道是可预见的“结果”,此前业界早有预计,因为在过去的3年就已埋下“种子”。  

首先,历年好年景积累的资金加速向盆花生产汇集。从2005年以来,无论是盆花生产商和经销商,都在这一朝阳产业中积累了一定资金,并尝到了甜头。2009年至2011年,各地企业纷纷步入规模扩张期,如农青园艺、常州家绿、武汉盈年等,青州、杭州、广州等地一部分经销商也开始向产销并举转型,小规模生产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2年成为这些新加入者或新增产能的集中产出期。  

其次,各地受政府扶持的涉及盆花生产的项目扎堆上马。这两年,农业园区兴建温室,拿蝴蝶兰、红掌、凤梨这“三朵金花”上项目的不在少数,既有政府推动,也有煤炭、钢铁等外行业在花卉业试水探索涉农产业新路。这些快速上马且一步达到规模化的项目,成为盆花生产规模扩张的有力推手。  

诸多“有利”因素,致使盆花产业规模不断上行,但产品相对缺乏新意,结果造成同质产品竞争激烈。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是我们自己把花卉做成了‘白菜价’。”   

市场:集团消费萎缩 2012年,盆花业者从“五一”市场快速步入消费淡季时的茫然和疑问,到期待中的“十一”市场波澜不惊,“冷行情”如板上钉钉,敲在心头。原本大家对2013年宵市场还抱有的一丝期待,集团消费再度面临紧缩让这点期待彻底消弭。  

这一股“冷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率先吹起。这两个地区聚集了大量民营企业,盆花应用的一大功能就是租摆,企业用花支撑起盆花的日常需求,然而去年初以来企业经营不景气,明显缩减了租摆用花支出。春季,本该是绿植销售的高峰,2012年的春季绿植销售却早早走淡,经销商不仅降低了进货频率,也减少了单次采购量,广州芳村波园路一带和番禺地区,绿植显现过剩。  

集团采购和企业礼品需求在“五一”、“十一”的假期,也未能提振市场。在每月盆花行情的调查中,价格最能体现供需状况,主流盆花价格相比2011年同期每盆下降5元以上;各大类盆花供需乱象丛生,凤梨的单价甚至“破10”,盆花集团消费行情严重受挫。  

2012年底盆花业更是雪上加霜,关于“开会不摆花,花农闪了腰”的同类报道,纷纷出现在地方媒体报端。  

渠道:直面家庭消费 供需乱象,一部分人慌乱了,但更有一部分人早已理性观市,并且从全产业链角度思考行业的发展。如果说,生产过剩是目前盆花行业面前那堵厚实的墙,那么拉动家庭消费无疑是那扇半掩的窗。  

2012年,浙江虹越3家实体花园中心相继开业,总店数增加到了6家;上海溢柯将零售实体中心扩大到了5家;广州友家转向个性精品花店连锁,这些面向终端消费的平台一改原先的不温不火,在今年明显升温。尽管介入实体花园中心建设和经营的门槛较高,但其广阔的前景正被越来越多人看好。北京、武汉等地建设花园中心的新项目也正在酝酿之中。  

面向终端,线下受重视的同时,线上平台也在2012年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具体表现在:销售盆花的淘宝店数量激增、京东商城开辟盆花销售、盆花同城配送网店业务增加、企业线上平台加大投入等,线上产品多以园艺资材、种子种球、个性小盆栽等为主,为吸引终端个人消费,“店主”们的产品推广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包括体验性消费的展示、微博分享、旅游奖励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花卉、认知花卉。甚至有从业者认为,花卉电商将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花卉业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模式。  

推荐阅读:

“盆花销量骤跌”对“政府生意”的警示

“盆花”内需该由谁来拉动?

广东:广州天河迎春花市增加名优花卉 盆花或提价

广东:受“新会风”影响广州盆花销量减半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