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9日消息: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实施乌拉泊上千平方公里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等水资源保障重大建设工程的同时,在有关生态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确立环境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等层面上,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途径和建立新的机制。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使乌鲁木齐市自然生态体系较为脆弱,再加上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区域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扬沙浮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各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张帆在《关于进一步加快首府生态建设步伐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和委员提案中建议,一是市委、政府组织多方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从科学决策的层面理清现实存在的问题,共同建立解决和应对上述问题的专家顾问团队,为首府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其次是要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资源补偿方案,通过地方立法途径确立首府生态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的目标、责任、对象、补偿措施等,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工程项目的建设,加快实现首府生态建设目标。
事实上,生态与环保问题已在近年的两会上成为重要关注话题。今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此次乌鲁木齐市的政协会议上,《继续抓紧实施红山公园绿化改造工程的建议》、《关于切实加强乌鲁木齐市湿地保护的建议》等与生态建设有关的提案,反映出人民对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的关注。
“乌鲁木齐市目前尚有日均约40万方污水得不到综合处理、30万方中水白白浪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这些污水处理到位且得以有效利用,每年可维持新增30万亩林地供水。”张帆说,首府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性缺位,其次是生态建设体系缺乏长效机制,再次是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尚未确立。“因此无论是生态资源使用者、受益人还是资源输出者,对实施生态建设战略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甚至受到抵制。”
据了解,在乌鲁木齐也有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成功先例,比如红光山片区的企业化模式,雅山的大众化模式,乌水、乌板公路沿线的公益化模式等,这些有效易行的机制都尚待有效推广。张帆由此呼吁,必须理清既得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短期利益与中长期战略的关系,引导全社会共同付诸行动。
推荐阅读:
(来源:亚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