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实际推进缘何叫好不叫座?

2013年01月30日 09:56重庆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30日消息:近段时间,雾霾天气让国内不少城市陷入“十面霾伏”。究其缘由,与煤炭、燃油等能源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大量排放废气有关。

建筑物虽看似与节能降耗不沾边,但提供照明电能所使用的煤电,以及砖头、钢材、油漆等产品的生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可降低能耗、提高使用品质的绿色建筑概念,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

不过,绿色建筑的实际推进却是叫好不叫座——虽然政府倡导、社会欢迎,但建筑开发商、用能单位出于成本开支等原因,热度并不高。

绿色住宅只是“看上去很美”?

1月中旬的一天,室外气温8℃。记者走进重庆某知名地产开发商位于礼嘉的一处商品房小区样板间,顿觉一股暖流迎面而来。墙上温度计显示室温为20℃,但房内并没有开空调。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套被誉为“保温瓶”式的节能住宅——通过在建筑外墙面添加粘接层、膨胀聚苯板等保温材料,避免室内热量流失,始终保持恒定。

在该小区内,还有一套水循环系统,雨水、家庭生活排水等通过这套系统,会变成浇灌花木草坪的循环水源。

不过,这类节能商用房小区,在我市尚属“凤毛麟角”。

记者在北部新区几个楼盘售房部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他们在听到有关前述节能商品房小区的描述,尤其是得知可省下不少电费、水费后,都觉得这种房子好。但是,在得知节能商品房小区单价后,他们的反应很一致:太贵了,买不起。

对此现象,市城乡建委负责人认为,目前多数购房者在买房时更关注配套环境,开发商也更乐意把资金花在环境美化、建筑外立面等“面子”上。由于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后,造价一般会提高约10%,开发商对这部分成本,往往会以公摊的方式在售房时转嫁给购房者。

这位负责人表示,推进绿色建筑涉及开发商、建筑商、建材商、消费者等多方利益,很难自发“形成气候”。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两只手”共同发挥作用,在政府予以绿色建筑相应补贴的同时,可培植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由其向有节能需求的客户提供节能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安装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请来“能源管家”操办节能管理

资金,是横亘在绿色建筑推广道路上的一道坎。政府财政补贴有限,开发商不愿投钱,消费者不肯“买单”——若是陷入这种“死胡同”,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无从谈起。

关键是在节能投入和产出之间,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位于临江门的重庆银行总部大楼,是一个值得一提的范例。2011年,经市城乡建委牵线,重庆银行携手清华同方,由后者对其总部大楼照明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大楼照明效果提高30%,电费开支则省下一大笔。

“目前整幢大楼全年节约电费超过6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重庆银行行长甘为民介绍,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这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7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吨。最关键的是,整个改造过程重庆银行没有花一分钱。

那么,清华同方为什么会免费给重庆银行做节能改造?

清华同方E-city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林沂透露,按照双方约定,节能项目改造完成后,重庆银行在合同期内,将按比例与清华同方分享由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分享数据,但林沂承认,做好重庆银行在国内近90个网点的节能改造后,“节省下来的节能效益分成比较可观”。

合同能源管理或解资金之困

“重庆银行与清华同方采用的这种合作方式,正是目前国外节能领域广泛采用的合同能源管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明表示,建筑节能在启动初期需要政府主导和财政资金撬动,但要进一步深化,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就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他介绍,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当前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通俗地讲就是节能服务外包。它是由节能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后者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并获取利润。

“这种方式可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赵明说,目前这种节能运作方式在国内部分大型企业节能改造中已得以运用,但在民用建筑节能领域尚需开拓。

据记者了解,合同能源管理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庆公共、民用建筑节能改造中。重庆市城乡建委人士透露,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启动实施重庆银行总部大楼、南坪帝景摩尔等70余万平方米节能示范工程项目,今年全市计划完成200万到3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是重要的路径。”  

推荐阅读:

两部委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不能混为一谈

南昌:力争2014年完成绿色建筑100万平米

山西:首批“绿色建筑”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