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不能走上只重经济效益的误区

2013年01月29日 09:48中国矿业报王琼杰 李 艳

中国园林网1月29日消息:新年新气象,但对我国挂有“世界地质公园”牌子的某些风景区来说,新年迎来的却是一记“迎头棒喝”。

1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分别发出黄牌警告,督促三地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做出整改。

这则消息,不啻一枚重型炸弹,在业内引起了巨大震动。正如业内有关人士所言,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只对上述三家著名景区给予黄牌警告,但对其他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的景区来说,也是一针非常及时的“清醒剂”。

前期建设:突飞猛进

所谓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此计划在2000年之后开始推行,目标是选出超过500个值得保存的地质景观加强保护。

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既是世界上最先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也是全球建立地质公园最早的国家之一。

实际上,我国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是有“先知先觉”的,“地质公园”一词最先也由我国地质学家提出来。早在1985年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就向国务院建议建立地学公园。同年8月,在张家界开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年会时,又提出了建立张家界地质公园。

但是,由于当时地矿行业低迷、对地学科普认识不够等问题的制约,地质公园建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为加强地质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重拾旧题,提出搞地质公园建设。

其实,我国在建设地质公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客观上讲,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许多具有国家和世界意义的地质景观,有的甚至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为建设地质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刚刚组建成立不久的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地质公园建设,把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终于在2004年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当年的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法国巴黎宣布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我国的张家界、庐山和五大连池跟河南的嵩山、云台山,安徽的黄山,云南的石林,广东的丹霞山等八处国家地质公园成功“晋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之后,这些原本在国内就很著名、人气颇旺的风景区,自从挂上“世界地质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后,名气迅速飙升,无论是知名度和游客量都大幅提升。可以说,凡是挂上“地质公园”头衔的景区这些年几乎都被开发建设成了旅游景区,并且在“地质公园”名头的影响下取得了长远发展。

河南省焦作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论证开发,但一直徘徊不前,没有什么名气。随着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相继建立,云台山名气大振,走上了旅游快速发展通道。现在云台山的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千米区域扩展到现在的1500千米,省外游客达到90%。到2011年,焦作市已有旅行社111家、星级酒店32家、直接从业人数4.4万人、间接从业人数24.2万人,全年接待游客22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1.9亿元。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不足1%提升为11.7%,大大高出当地煤炭业所占3%的比重。可以说,云台山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后,为焦作的转型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地质公园的巨大潜在效应,自然引起了各地的追捧。随后一段时间,我国地质公园尤其是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2012年,我国已有8批27处地质公园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占到全球91家世界地质公园的30%。

推荐阅读:

四川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摘下“绿牌”

青岛日照沿海地质地貌奇特 委员建议建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吃黄牌——我们缺了什么?

吉林:长白山火山成国家地质公园 官方称无复苏征兆

[分页]

后期管理:问题多多

众所周知,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可以说,为了申报和建设地质公园,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些地方的国土资源部门,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甚至自掏腰包,替政府垫资来申报和建设世界地质公园。

但是,现在许多地方在地质公园方面重评选和创收、轻保护和科普,一旦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的牌子拿到手后,地方上往往把管理权交给旅游部门或专门成立的景区管委会,而前期为之付出很多、后期又需要继续跟进建设的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却被“靠边站”。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地质公园6条定义,其中第4条、第5条明确指出:“可探索和验证对各种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法”,“可用来作为教育的工具,进行与地学各学科有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培训和研究。”

由此不难看出,地质公园这块牌子与“科学”二字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景区挂上地质公园的牌子,只是想用它提高名气、招徕游客,以创收为目的,而不重视“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的功能建设,那就背离了这块牌子存在的价值和本意。这也就意味着,在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负有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教育责任的国土资源部门有权在地质公园内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教育活动。

然而,现实中的国土资源部门却很尴尬,很难参与到地质公园的管理工作中。例如,有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景区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后,游客大增,但景区管理部门不仅不重视科普工作和地质遗迹保护,而且还对设在景区内的隶属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求甚严,规定必须早上6点以前进去景区内,其他时间不得随便进入。有时国土资源部门人员前去景区内检查工作,也需要跟游客一样购买门票。

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一旦申报地质公园成功并顺利揭牌开园,就不再重视后期的建设和管理,前期建设的硬件设施伤痕累累也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后期的维护工作陷入停滞、不再投入,至于科普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更是扔在了脑后。

这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示黄牌的3个景区就是最好的佐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2012年对其现场考察评估后,认为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

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实际上,对世界地质公园的后期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有明确规定。即每隔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会对各国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资格的景区进行评估,这是衡量和检验各个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保护、宣传地球知识成就等方面的重要工作。而评估检查结果将作为保留、警告或取消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资格的基本依据。

我国也充分认识到了地质公园建设和后期管理的重要性,在不断出台措施,对地质公园实行动态管理后,2012年10月25日,又专门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作部署,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也将挂靠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依托单位,将协助国土资源部管理全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据了解,成立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加强地质公园管理,整合资源。今后,该中心将作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的业务支撑机构和全国地质公园行业的组织服务机构,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规划发展、建设管理、监督和指导提供业务支撑。同时,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挂靠该中心共同运行,该中心将协助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在我国开展考察及评估工作,并促进我国地质公园开展国际交流。

但是,要想真正让地质公园走稳走好、健康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及其景区管委会切实转变观念,彻底走出“重评选和创收、轻保护和科普”的怪圈。同时,支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地质公园的后期管理,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在科普和地质遗迹保护中的作用。

知耻而后勇,知难而奋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对我国3家世界地质公园亮出黄牌,对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并不见得就是坏事。 

推荐阅读:

四川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摘下“绿牌”

青岛日照沿海地质地貌奇特 委员建议建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吃黄牌——我们缺了什么?

吉林:长白山火山成国家地质公园 官方称无复苏征兆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