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葱葱的屈原管理区,宜人风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八旬老人的心血
中国园林网1月25日消息:“望湘江,览洞庭,极目楚天辽阔,洞庭波涌连天。”古人曾如此浪漫描述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
在美丽平原湖区屈原,行走在38公里长的外湖大堤上,一边是烟波浩渺、水鸟翻飞的湖面;一边是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林,几年前种的杨树已长到10多米高,像一座绿色长城守望着沃野千里的屈原。堤内堤外,一绿一蓝;蓝绿之间,碧空如洗,风景宜人。宜人风景的背后,凝聚着一位八旬老人的心血……
退休后扎根湖区想植树
孕育了“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的屈原,这个200多平方公里的粮仓,曾经一度与林业“绝缘”。“因为这里是平原湖区,以前是国有农场,种粮是传统。还有一大产业,那就是生猪养殖,早就形成了‘打猪牌、发猪财、念猪经、兴猪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种粮养猪之外,他们不知道种树,不知道林业。”吴鹤鸣说。
吴鹤鸣,1995年从湖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休,2000年来到屈原,13年坚持不懈在此种树。
在传统种粮区种树,非一般人敢想。吴鹤鸣不仅敢想,也敢做,还做出了一番成就。今天,屈原的绿化率已达到24%。除了外湖大堤那片绵延数十公里、蔚为壮观的杨树防护林带,全区点、线、面相结合的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早已初具规模。
传奇,从13年前开始
“我曾经两度在屈原工作,屈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退休赋闲在家,请接受一名古稀老人的请求,我要来屈原种树……”1999年冬,屈原区委领导收到一封署名吴鹤鸣的来信。
大家都知道,吴鹤鸣家庭幸福,妻子是退休干部,大儿子在外交部工作,女儿在日本定居,小儿子办有合资企业。在条件如此优越的家庭,退休后不去享受天伦之乐,偏偏来毫无林业基础的粮食主产区推广植树造林、发展林业,让人难以理解。
吴鹤鸣来屈原种树“还债”,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屈原工作期间没有把当地林业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他曾担任当时的屈原农场党委副书记。“后来我调到了省城,在林业厅协助省委抓绿化。这是我心中最快慰的事。”全省的绿化率上去了,而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屈原,绿化程度并不高。直到退休,吴鹤鸣才得以具体着手“还债”。1999年冬,他开始给屈原农场党委写建议信,要求来屈原种树、发展林业。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没有收到屈原的回信。他实在等不下去了。200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68岁的吴鹤鸣背着简单的行囊,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朋友的劝告,来到洞庭湖畔的屈原,从此扎下了根,要种树。
推荐阅读:
[分页]
吴鹤鸣来屈原管理区种树“还债”,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此工作期间没有把当地林业发展起来
生产商品木材也能赚钱
屈原的前身为1958年围垦而建的大型国有农场,2000年撤销农场、组建岳阳市屈原管理区。
2001年早春,屈原大地一片春寒料峭,寒风中不时还飘着零星雪花儿。每天起床简单收拾后,吴鹤鸣就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光秃秃的营田镇与琴棋镇之间38公里的外湖大堤上,走村入户,开始了“屈原林情”调查。顶风冒雪半个多月,他跑遍了全区80多个村庄,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屈原绿化率原来只有6.7%。
种树?那是山区的事。面对这样的疑惑,吴鹤鸣认为,在平原湖区开展植树造林,最主要的还是改变思想观念。
当时在屈原,一提种树就问题一大堆,比如,没资金、没林地、没树苗,路边渠边种树会影响农作物生长,树种了乱砍滥伐也管不住,如此等等。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就成了吴鹤鸣开展工作的突破口。“来屈原的头三四年,我主要就干这个。”
他把深入基层发动视为希望所在。然而,自行车骑得快散架了,嘴也说得快冒烟了,而真正种树的农民还是没有多少。“十年树木,效益来得太慢了,不挣钱。”众口一词的回答令他如梦方醒,也让他认识到,在屈原发展林业要见效益,而且最好要快。
由此,他萌生了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想法。“屈原是粮食生产基地、牲猪生产基地,也应是商品木材生产基地,屈原的发展应该农、林、牧三者有机结合。”怀着这样的想法,他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2001年7月,屈原区委在一次办公会议上正式决定开展植树造林,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决定》。这是屈原最近50多年来历史上的第一个专门研究部署林业的大会。
尽管如此,头两年效果始终都不大好。对此,他没有灰心,始终默默坚持着,不仅帮助解决思想问题,还进一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年,吴鹤鸣自己筹资,从附近的沅江买来4万多株南抗4号优良杨树苗,带领大家建苗圃。第二天,他自费聘请的沅江市南大镇林业站站长汤春辉来到琴棋乡八里堤村,带领46户村民进行扦插育苗。那次,总共建了138亩基地。以此为开头,全区苗木基地后来发展超过300亩。
推荐阅读: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