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堪忧 失修者过半

2013年01月25日 09:35《瞭望》新闻周刊

中国园林网1月25日消息:山西省早期建筑中有近80%面临墙体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问题,依附于文物本体的壁画、彩绘等附属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临山临水,向阳背风”,追求视觉和空间的舒适感。目前保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是中国珍贵的建筑基因库,更是国人的精神空间、更高级的民居体现。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变迁中如何保护它们成了一道难题。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多年来在古建筑文物

保护工作中取得不少成绩和经验,其中两座辽代木结构建筑已入选最新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而受资金、政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多早期木结构建筑散落在乡村田野,保护现状堪忧。

失修者过半

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山西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现存470座,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的近80%,其余的零星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这些省份由于木结构古建筑数量少,相对容易保护,而山西省早期建筑中有近80%面临墙体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问题,依附于文物本体的壁画、彩绘等附属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山西古建筑遗存总量多达28027处,其中,木结构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有中国“木建筑宝库”的美誉。而宋元之前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之作,山西保存有全国年代最早的民居和戏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目录里,元代以前的311座木结构建筑中,山西南部(指山西所辖运城、临汾、长治、晋城4市和49个区县)有157座,占全国总数的50.5%。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的类型包括以始祖文化为代表的炎帝庙、汤王庙、舜帝庙以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的道场等,这些古建筑能屹立千年不倒跟当地百姓的信仰息息相关。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淳朴敬畏之心,使历代百姓对其多次进行传承和翻修。仅晋城青莲寺一处,各朝代的重修碑刻就达150余处。

古建筑保护专家、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原所长柴泽俊认为,山西表里河山的特殊地形造成交通不便,社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再加上气候干燥,利于木结构建筑留存,因此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中华遗产。

山西早期木结构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这些历经千年的木结构建筑更是工艺美术、雕塑艺术等综合文化象征的体现。“中国最好的建筑在山西。”台湾著名古建筑学家李乾郎说,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不仅体现了艺术美,而且跟儒释道文化密切联系,从每个古建筑的结构、房屋的高矮以及水池的位置上都能予以解读。

由于年久失修,大批珍贵的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已到了关键时期。为此,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山西南部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整体保护工程,计划投资4亿元左右的专项保护资金,预计在2015年末完成对现有元代及元代以前105处国家级保护(简称“国保”)单位木结构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据了解,目前已有44处集体修缮完毕。但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由于各市、县文物保护的热情不一、资金到位程度参差有别等,半数以上的木结构古建筑处于失修状态,即便有一小部分得到保护的,也是村民自己维修的居多。长时间风吹雨淋下,文物破损严重,亟需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与速度。

绕不开“资金”和“意识”两道坎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木结构古建筑除了破败严重外,由于气候干燥和自身特点,在实际保护中还面临着耐火等级低、缺乏消防水源、用火用电管理不善、旅游业带来火灾隐患等问题。

山西省现存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很低。按现行规范划分,大多数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为4级(耐火等级共分4级,4级为最差),尤其是一些国保级建筑,如应县木塔等,耐火等级甚至低于4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同时,大多数古建筑又建在远离城镇、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欠缺必要的灭火设施,而且距消防队较远,给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还有些古建筑,虽然建有基本的消防水源,但由于没有消防通道,无法实施灭火作战。

一些古建筑周边建起了简易棚屋,生活在此的人们要做饭取暖,存在火灾隐患;木结构古建筑大部分维修时会用到木材、麻等可燃材料,并会用到电气焊等明火工具,也极易引发火灾;古建筑设计之初,并不具备铺设电气线路的条件。但随着开发开放,电气设备大量增加,乱拉临时电线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长期使用的电源线、电闸,直接放置于古建筑之上。一旦发生电路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游客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的火灾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吸烟问题。大多数古建筑单位管理人员有限,对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往往不能及时制止,有时甚至难以发现。而木质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气候干燥的季节,哪怕是一点点火星,也会引燃古建筑,酿成大祸。

“由于请不起专门的看护人,我们村委会干部年年都在天仙庙里过年。”长治市壶关县晋庄镇庄头村村长王小勇说,全村近两千口人就这一座庙,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年四季,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大人小孩儿都要去庙里烧香磕头,鞭炮整夜响个不停。“为了防止出什么事,村委会5个干部就轮流去看庙。”王小勇告诉本刊记者,已经破败了的天仙庙是元代建筑,但由于他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承担昂贵的修缮费,他几次向县里反映情况,都不了了之。 

实际上,文物保护始终绕不开“资金”和“意识”两道坎。文保专家介绍,木结构古建的维修少则几十万,多到上千万元,除了资金受限外,各级地方政府对“文保”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虽是经济小县,却能抢救五六处古建筑,有的虽然是经济大县,但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据悉,山西晋城市连续六年来没有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而财政收入在此期间却增加了三四倍。目前当地正在创立全国文明城市和国际宜居花园城市,按照相关评选标准,参评地方要突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应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晋城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80亿,达到181.8亿元,据此,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约在3亿至4亿元,但现实支出远低于此标准。

推荐阅读:

山东:蓬莱古建筑群维修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

地域文化孕育城市景观 为消失的古建筑留下文化基因

山东:古瓦青砖老宅着手修复 济南古建保护提上日程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0组经典古建筑开始修缮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