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6日消息:郑文泰:祖籍福建,1945年8月出生于印尼,家中独子。父母在新加坡,家境富裕。1960年郑文泰回到祖国,在北京华侨补校学习。1964年到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落户,生活了7年,后远赴香港深造,学习建筑和酒店管理。1992年,他放弃对殷实家业的继承,变卖资产,投资亿元,在28年前曾经生活过的兴隆营建了一座热带雨林原生态花园——兴隆热带花园。2009年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3年12月,获评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精彩语录
●中国只有一个海南,唯一的热带绿洲在海南,我是学热带植物的,对濒危的植物不补救,那岂不是千古罪人?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对这片热土上的自然原生态的保护,我只是遵照了我心的方向。
●修复这片热带雨林,学科上测算过,需要400年时间,我没有那么长的命,我已做了21年,我会做到走不动的那天。铺好了路,我相信我后边的人会把这份事业好好地干下去,和我一样。(杜辑)
海南万宁兴隆热带花园,一望无际的植物森林,1.2万亩低海拔的“原生态世界”让人发出由衷的惊叹。郑文泰是这里的老板,但你绝对找不着他人,他从不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办公地是大自然。
不久前,郑文泰在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获得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去北京领奖,一路都有国家级媒体邀约采访,他婉言谢绝,一避再避,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直到从北京国际机场“溜”回海南。
对“面子上的事”低调,但他对自己的这片生态家园,却有着似乎诉不完、道不尽的深挚感情。
12月11日,细雨蒙蒙,郑文泰接上我们,驱车行驶在30公里长的热带花园绿道上,他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梦。他说,“如果没有开放的海南,以及海南早就形成的生态意识,我也没有办法扎根在这片热带雨林。”
21年前的1992年,作为印尼归侨中的一员,郑文泰手攥着一张中国地图,到云南、到广西、到贵州……他要寻找一片他能发挥作用的土地,他的脚步最后停留在了海南兴隆,他想保护修复一片土地,圆一份生态之梦。于是,他变卖了亿万家资,这个本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做一个富家子的人,从此成了一名海南农民。
21年转瞬而过,无视市场大潮中的一切利益诱惑,郑文泰坚持保护着这片万亩绿洲。多年汗水换来的是:“兴隆热带花园”被国家确认为四大环境生态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和物种基因库,并由国家向联合国推荐为“全球环境500佳”。如今,在郑文泰的热带花园里,物种已达3400多种,50余万株,珍稀濒危植物65种,大批面临灭绝命运的植物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
我曾是个喜欢“拿青春赌明天”的少年
记者:您19岁就来到兴隆,在这里生活7年,很多人都惊讶,一个少年能在荒凉的地方长久住下来。
郑文泰:我青春的7年都是在兴隆度过的,我很感激这段岁月,让我的恒心和毅力得以形成。从小我的父母亲管教我很严,我性格“叛逆”,向往自由,我喜欢一首歌中唱的“我拿青春赌明天”。15岁,我“离家出走”,到北京侨校学习中文。1964年我到兴隆,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对年轻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反而锻造了我的性格。
记者:您家境富庶,很多报道说您是在反对声中从事这一行业的?
郑文泰:到兴隆做生态,父母曾反对过,因为他们眼中的我,曾是一个叛逆青年,觉得我不是在做事。可是,当他们来到海南看到我之后,他们发现,我的事业,是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大的事业,他们觉得只有支持的义务,再没有反对的道理。在我资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亲还寄钱来支持我。他们开明,我对此十分感激。
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
记者:您最早对生态的认识从何时开始?
郑文泰:其实,我对生态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在香港学建筑,那时还不理解“建筑埋在森林里”的概念。我到过堪培拉,澳洲首都在森林里,我惊讶一个国家将环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随着成长,我逐步认识到环境的重要,当你看到发展以环境为代价,漫天的铲车、推土机,把绿色环境变成“大工地”,你会心痛。我强烈感觉到,如果现在不去保护,将来一个个珍贵的物种就再也找不回来。那么,不管政府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既然已经了解,为什么不先去做呢?这就是我对生态保护最早的认识。
一场濒临死亡的觉悟,让我坚定决心
记者:什么让您的视线从建筑领域转向了生态?
郑文泰:以前我得过一次大病,连续6天胃部大出血,有生命危险。当时感到命不久矣。人在这个时候,思考的东西就跟过去不再一样。我突然觉得,要重新去考虑人生的存在价值,在剩下的生命里,我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得更好?我得出结论,干脆就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态!
记者:于是您变卖亿万家资,有这么大的必要吗?
郑文泰:你没有遇到过,所以可能无法理解一些东西,要做生态,干脆就要做大一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必须要有大的空间,物种才能在此生存,而这,需要巨额投资。
记者:您甚至变卖了还在赚钱的一些资产,当时恐怕很多人不理解你?
郑文泰:我做事情很投入,哪怕是选择错了,哪怕是看不到成绩,我也愿意。卖掉香港的房产时,已经有很多人不明白了,但我觉得,一个人付出一砖一瓦,为社会和公益建设,这就够了,大事做不了,我们小事能做的就都要去做。
攻坚克难,找回“丢失掉的雨林”
记者:您在创业过程中,一定遇到不少艰难。
郑文泰:当做这个项目时,我就已经清楚,要恢复这片热带雨林,需要400年的时间。我拿着几千亩规划的大图纸来到兴隆时,人家认为我脑子“出了毛病”,直到奋斗2年后,大家才开始感觉有了美的效果,对我投身生态这个问题的疑惑才逐渐少了些。我知道,这是我事业的空间,任何艰难我都不会放弃。
记者:您怎么看中的这块土地?
郑文泰:说实话,我现在脚下的土地,过去是贫瘠的荒山荒土,要是富庶,早就被人看中了,“叼”走了,就不会有今天。这里有发展的潜力点,尽管当时连高速公路都没有,但我相信这里迟早会有。
记者:您当时要打造的目标是什么?
郑文泰:低海拔热带雨林,由于人类的需求和生存,不得已被砍掉,千百年来都一样,我非常想保留住从山岭到大海边的这一片热带雨林,它可以弥补中国森林的一个空档,我想找回“丢失掉的雨林”。
“开放的海南对生态的认识让我受益”
记者:您总提到海南给予了您成就事业的支持。
郑文泰:是的。海南有开放的眼界,很早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各个层面对生态的认知很早形成,使我做事的条件更为成熟有利,他们的支持可以用“鼎力”来形容,也将生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让我感到,我不再是“单枪匹马”了,政府把我的事,当成了他们自己的事。
记者:您现在靠什么养这个花园?
郑文泰:现在这里的旅游门票收费还不足以养活,我现在用自己其他方面的工程建设的收入,来养这个热带花园。
记者:您已经68岁了,对不能永远靠您一个人力量守护这片雨林有没有过担心?
郑文泰:我担心的是,后边的人,是不是能够像我一样,有建筑学经验,有生态学基础,有全心全意为生态付出的信念。今年,热带花园纳入了“国家侨乡森林公园”,我已不必担心土地被别人挖走去搞房地产了。
发挥侨界力量,奉献海南
记者:您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并对这次参加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感受强烈。
郑文泰:是的。报告中对美丽中国的论述,让我强烈感觉到,我们应该凝聚更多华侨的力量,对生态保护给予关注。
记者:在生态保护领域,您现在有名气,“历史的大潮”推着您走,而且让您必须走在浪尖上。
郑文泰:做生态的确有很多操心事,好在工作很开心。我们为此走到今天,就更没有理由放松自己。我觉得,政府信任你,让你帮助承担生态的课题和工程,你就更要认真,去花十倍的努力,这是我的准则。
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好的计划?
郑文泰:我对这片雨林的修复工程是算快的,现在很多孢子类的繁殖,基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很容易地扩繁了,这让我感到欣慰。我会继续做好热带花园的生态保护,现在每天早晚,我仍要到每个工地上去走一圈,当你决定用后半生去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去看。
记者:为海南的生态,您会一直做下去?
郑文泰:对!一直做到走不动的那天。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