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8日消息:日前,广州文保单位“遯庐”被爆出业主改动空间出租多人居住,导致这幢民国民居多处破损,变身大杂院。昨天记者看到,经过整改后,“遯庐”院内垃圾已被清走,可是其他破坏痕迹还随处可见。
整改要求恢复原样
昨日,记者再次造访“遯庐”,门口右下角一块标识着“遯庐”的汉白玉文保牌子已经恢复原位。这块牌子于2002年安放于此,后来竟被揭下,被人随手丢弃于庭院杂物当中。前天下午,当牌子被找到时已经是裂成两半。
海珠区执法部门前天下达的恢复原样整改方案已见成效。记者发现“遯庐”庭院的杂乱的垃圾已经清理一空,地面坑洼之处皆铺有水泥,但是几处还未干透的水泥路面已被踩上串串脚印,可见相关人员对“遯庐”修整并不够上心。
记者还发现有些地方整改似乎矫枉过正,比如院子中一处原来用于种花的园圃土层表面也被浇上水泥,园圃摇身变成一块高出地面半米的长方形水泥块,这虽然有利于清理垃圾,但是硬绑绑一块水泥与庭院布置并不协调。
目前,“遯庐”首层、二层已出租多户人居住,内部改动较大,间隔成多间单间房子,租户每月缴纳给业主数百元租金。不少租户告诉记者,目前业主并没有要求他们搬走,“业主说只要恢复原样就可以了”。
本月普查文化遗产
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遯庐”荒弃的背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业主没有尽到保护责任,文物部门也没有尽到监管、指导、检查责任,下一步怎么综合改进工作,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也告诉记者,从2007年到2012年底,全省文保单位数量增加了一半左右,此外在3.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中,还筛选出了2.5万处作为登记文保单位,“5年前,登记文保单位全省只有2000多处,虽然省级的文保资金相应地从1000万元提高到了4000万元,但跟数量众多不断新发现的新线索相比仍很不相称,资金缺口很大”。
昨天,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本月内,广州市即将开展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全面的普查,以有效保护城市记忆。该局将使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聘请文物保护监督员到一线保护文物,抓紧成立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加入文物保护工作,并建立文物数据平台,实现文物保护管理信息化管理。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