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9日消息:入秋的延安,天高云淡。纵目四顾,绿意盎然。
“山坡坡上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婉转悠长的信天游,道出了延安生态的巨变。
耕地为林地让道——
林草覆盖率达67%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7%。
远处的山上,层层排列的鱼鳞坑映入眼帘,一棵棵树苗迎风摇曳,这是今年初春刚刚栽上去的。从2013年起,延安市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决定用4年时间,将全市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
“把耕地退下来,种上林子,得给农民补贴。一个补贴周期8年,总资金近30亿元,目前由市、县财政自筹。”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说。
治沟为农民造地——
1亩沟道地顶5亩田
公路边,延川县禹居镇樊家沟村村民樊江正在地里除草。“这是今年上半年村上挖出来的耕地,我家分了4亩多,全部种了地膜玉米。”樊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满脸笑容地向我们介绍,“以前这条沟地盐碱得厉害,种不出什么东西,一发洪水更是颗粒无收。
现在政府出钱,给我们把沟道弄成了农田,还修了排灌渠,1亩沟道地顶5亩山上的田都不止。”
将山沟推平,整理成耕地,承包给农民耕种;修建排灌系统,沿山脚种草种树,保护生态。这项被称为“治沟造地”的浩大工程,已在延安全市11县(区)全面推开,并在去年完成治沟造地3.8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规划了10万亩的建设任务。据介绍,从2013年到2017年,延安将实施治沟造地土地整治50.4万亩。项目完成后,年均新增粮食产能11万吨。
石油为生态买单——
投资几十亿保护环境
从退耕还林到治沟造地,渗透了延安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更体现了发展观念的巨大变化,追求绿色GDP,已成为圣地延安经济科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近年来,石油成为延安经济腾飞的支柱,全市原油产量和加工量从几十万吨双双发展到800多万吨。石油挣来的钱成为环境生态保护的后盾,延安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实施了环保工程。在延安油区采访,林立的井架和绿树鲜花相辉映,呈现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
沼气逼土灶下岗——
16万户农民改圈改厕
绿色追求也使延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16.4万多户农民完成了改圈改厕,做饭、照明用上了沼气,过去的生活陋习随之而去。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曾是三五九旅屯田垦荒、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村支书艾绍章介绍说,原来村上烧火做饭主要靠煤炭和木柴,成本高、污染大,现在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费400多元、肥料费200多元、照明费60多元,同时利用沼气配套大棚设施搞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可达万元,现在村里已有50口沼气池。
生机盎然的绿意中,永不褪色的是延安精神。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只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到了,维护好了,任何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任何目标我们都能实现。”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