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县每天1万多枝鲜花出口中亚市场

2013年10月30日 09:00天山网岳燕云 史东兵

走进位于天山深处的吉木萨尔县大有镇的花卉生产基地,就像进入了一个花的海洋,各色玫瑰、百合、非洲菊,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娇嫩欲滴。“这里的鲜花因气候原因,色正、饱满、保鲜期长,是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来自东北的技术员顾春新对这里的花卉大加赞赏。

这几天,去年新建的110座大棚的鲜花刚上市,每天都有10000多枝鲜花出口到中亚市场。工人们经过一早上的采摘,还带有露珠的鲜花经工人们的“打扮”,在花桶里争奇斗艳。这些花卉有的要销到国外市场,有的则要运到乌鲁木齐。仅有5年历史的大有镇花卉产业,生意就做到了国外,并占领了乌鲁木齐市场,它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子呢?

昌盛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正在修剪玫瑰花

中国园林网10月30日消息: “苏玫瑰”火了玫瑰花

说起大有镇的花卉产业,不得不提“苏玫瑰”,乍听起来,这像是对一个美丽女性的昵称,其实说的是一个40多岁的大老爷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是吉木萨尔县第一个种植玫瑰花的人。“苏玫瑰”名叫苏军,是大有镇泉水地村人。2006年县上鼓励农民建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而且每建一座大棚,县上都有一定补助。当年苏军就建了17座蔬菜大棚。但效益并不好。

通过考察和咨询,苏军觉得种花更划算。从未种过花的当地老百姓,没人敢尝试,苏军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8年,苏军将17座大棚全部种上了玫瑰花,共栽种12万株苗子,结果来年春天的一场倒春寒,使得17座棚的玫瑰花几乎全军覆没,他将所剩无几的花苗一株一株移到一个棚里,结果祸不单行,这一棚的收益还没见效,5月的一场特大暴雪,又将他的4座大棚压倒了,损失约15万多元。

面对困境,他有了放弃的念头,为支持他发展花卉产业,乡里给他贷款20万元,他坚持了下来。回忆5年前那场“悲剧”,苏军说,关键是自己的大棚设施不完善,那时自己又不懂技术。为了学技术,他是村里第一个用上宽带的人,他加入了全国花卉QQ群,从QQ群里咨询种植技术是他最便捷的方法。“春节前后,自己种的花供不应求,还要专门从云南运花过来补充货源。”苏军说。玫瑰花火了。镇上还举办了两届玫瑰花节。来他这里参观考察的多了,一时间他成了名人,“苏玫瑰”也广为人知,不仅在吉木萨尔县,在乌鲁木齐的花卉市场他也是位名人。

有一次,他在乌鲁木齐的公交车上。突然有一个陌生人像发现了新事物一样,一脸好奇地指着他说,你不是吉木萨尔县种玫瑰花的吗?面对满车的乘客,他有些惊喜又有些不好意思。如今,苏军改种盆花,并成立自己的泉蕴丰园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近20万元。“苏玫瑰”火了大有的玫瑰花,一些投资商看好这一商机,纷纷来到大有镇种植玫瑰,其中发展最快、实力最雄厚的要数昌盛苑大棚种植专业合作社。

小花卉成就大产业

“这是坐飞机的!”在昌盛苑玫瑰花基地的鲜花打包房里,记者正与给玫瑰花打包的工人席永娥说话时,旁边一位中年妇女抱了一大把修剪好的玫瑰花,从记者身后利索地将花放到工作台上,同时嘴里飞出这句话。“坐飞机”的意思就是要出口。

昌盛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34座大棚,去年,通过外联内引,与兵团国资委对接,实现了与龙腾天域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龙腾天域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股资金300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这两年,已成为股份制企业的昌盛苑专业合作社,在原有大棚的基础上,新建大棚110座,整合和租用了全镇周边5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完成了近400座大棚的旧棚改造,现已种植鲜切玫瑰花大棚375座、香水百合大棚130座。目前,合作社已成为同时生产玫瑰、百合等高档花卉和康乃馨、菊花等普通花卉的花卉企业,经营范围向花卉种苗、园林绿化苗、经济林木、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和旅游业方面发展。“一支玫瑰花在乌鲁木齐明珠花卉市场卖3元,出口价是7元,目前,我们生产的鲜花有60%销往国外,昌盛苑专业合作社已被自治区商务厅确认为具有出口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馨昌之源商标’,明年还将出口到莫斯科,每周的销量是50万支,现在已签了订单。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亩”。龙腾天域公司董事长李平说。

合作社社长李明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玫瑰花在乌鲁木齐明珠花卉市场占有50%的份额,但3年前还不到10%,合作社还在奇台和木垒等县建有鲜花基地。

鲜花鼓起农民腰包

“走,干活儿去!”10月21日下午,一位穿着迷彩服、50多岁的男子从百合花基地办公室出来,给正在和记者说话的陈春亮一个眼神说。陈春亮很快骑上摩托车与那位男子干活儿去了。他们要给大棚穿上“棉衣”(即给大棚铺上棉帘子)。“最近天气变化很大,昨天看天气预报说这几天又要降温了,不把棉衣穿上,谁知道哪天降温,必须加紧穿棉衣。”基地的技术员顾春新说。

陈春亮是基地的临时工,在这干了3个月。这几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大棚穿“棉衣”。他告诉记者,他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有100元的收入。这个基地现在有七八十个像他这样的临时工。

郭秀梅是公司的合同工,月收入2500元,公司还为她交“五金”。她的工作就是在大棚里做些修剪、喷药,包装鲜花的工作,过去一直在家务农的她非常珍惜这个工作。她家里有12亩地,由丈夫耕种,她每天9时到基地上班,中午1时下班,不耽误给孩子做饭。“收入比种地强多了。”郭秀梅说。

据了解,公司共有合同工100多个,忙时每天的临时工就达上百个,一年的工资支出就达400多万元。基地不仅为大有镇培训出了一批花卉管理的农民技术人员,也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就近就地打工的平台,解决了当地上百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有镇党委副书记马丽霞说,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中劳务输出的收入仅占20%,去年年底已上升到了48%,其中鲜花产业发挥了很大作用。

推荐阅读:

新疆吉木萨尔红玫瑰变身“金”玫瑰

(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