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5日消息: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赣州,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绿色”。如今,赣州又有了一张新的绿色名片,它就是绿道。今年7月,赣州首条绿道在章江新区开通。脚踩自行车,畅行绿道,沿途不仅可观赏各色花卉绿植、人文景观,累了还可到驿站歇歇脚、喝喝茶,享受绿野仙踪般的惬意时光。
绿道的魅力不止于此。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拥抱自然的便利,还有效结合市政防洪、生态保护、康体运动、低碳交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为赣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注入新的绿色动力,成为赣州市民共享共护的文明通达、幸福和谐之道。
生态文明的展示空间
绿道起源于美国,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线性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近几年,绿道在国内逐渐流行。在珠三角,覆盖整个区域、城乡一体的绿道网已经形成,我省的城市绿道建设工作也于今年全面展开。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赣州2010年就在全省率先建设绿道。建成的章江新区绿道全长23.5公里,分为1、2号线,无论建设规模还是质量都走在全省前列。
“打造绿道是建设宜居赣州、生态赣州的必然选择,也是赣州更好地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展示区域生态文明的契机。”市园林局副局长施万民告诉记者,赣州市中心城区有三江六岸,滨水资源十分丰富,城市绿地不断扩容,打造绿道有很好的基础。不少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相当程度上已经承担了绿道功能,城市外围的大量郊野也非常适合发展绿道。
作为赣州首条绿道示范线的章江新区绿道,即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原有的20多公里绿道雏形道路上完善而成,其最大特点是强烈的“亲水性”。全长18公里的绿道1号线是一条沿江绿道,在章江左岸盘缠而过,途经南河大桥、章江浮桥、武龙大桥、沙石大桥、飞龙岛大桥、杨梅渡大桥等10座桥梁,贯穿整个滨江公园,赣州山水相拥的城市气质一览无余。全长5.5公里的绿道2号线贯穿城市中央公园的内环线,与园内900多亩湖区水系交相辉映。
“我们在绿道选线时,充分利用赣州的自然本色和地形特色,因水为脉,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生态风貌,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连接,优化景观格局。”施万民表示。
除了观赏性之外,绿道还可以被用作救灾通道及避难场所,在防洪排涝、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上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据介绍,在建设过程中,绿道1号线注重实施生态驳岸,并与防洪工程有机结合,在章江新区外围形成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了章江新区8.1平方公里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和排涝标准。
在赣州对蓉江新城的规划中,绿道将直接参与区域排涝体系构建,与区域内众多独立的湖泊、池塘相连接,形成一个集排涝、排水、城市景观为一体的完整系统。“从这个功能层面上讲,绿道就好比现代的福寿沟。”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韩高峰说。
根据规划,到2015年,赣州将建成绿道120公里以上,城市绿道网络将基本建成。在不久的将来,一条条整饰一新的绿道,将成为环绕赣州城的绿色飘带。带着家人,不用走太远,便能欣赏自然之美。
低碳出行的幸福走廊
每天早上6点,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体育老师罗贤吉都会准时来到绿道1号线跑步健身,他说:“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路都有江景相伴,真让人身心愉快。”
绿道1号线连通章江新区人气最旺的商业中心、文体场馆、滨水休闲带等城市公共空间,每天都吸引大量市民前往休闲。无论是清晨打拳的老人、夜间依偎的恋人、放松压力的上班族、寻找灵感的摄影师还是嬉戏的孩童,绿道之上,不同人群脸上洋溢着同样的幸福感。
“绿道之所以被市民喜爱,在于它的公益性。它把健康和诗意嵌入百姓生活,让大家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资源,增加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绿道的建设,实际上是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诠释。”韩高峰表示。
为了合理分流,绿道1号线分段铺设了江边木栈桥和自行车道。沿着绿道,记者看到,每隔一段路就设有一个驿站供游客休憩,还配备了自行车租赁点、照明、环卫、安保、公厕等便民设施,指路、警示等各类标识穿插其中。负责绿道卫生的一名工人说,游绿道的人大多素质较高,不会随意乱丢垃圾或破坏树木。
绿道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慢行”选择。一般的城市道路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处于同一个平面,行人、自行车、汽车常常互相抢道。绿道作为一种慢行系统,最大特点就是杜绝机动车进入,让自行车和步行人群畅行其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之余,相信很多人愿意放慢脚步,徜徉绿道,看看美丽风景,自觉节能减排。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发展绿色交通是解决赣州交通拥堵的根本之道。”韩高峰说,绿道是绿色交通的有效载体,未来应加强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衔接,完善绿道与道路交叉路口的公交接驳点、自行车租赁点等接驳设施,实现公交、自行车、步行等慢速出行方式的快速切换,引导更多市民减少对私家车的使用和依赖,最终形成低碳、安全、通达的出行环境。
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
绿道的生命力不仅在绿,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为绿色发展创造新机遇,都是它的使命所在。
江西理工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滕清安表示,与其他城市相比,赣州建设绿道有先天性的优势,即在大规模拓展新城区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绿道规划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战略性地为绿道预留了发展空间,避免了其他城市开发绿道时存在的用地紧张、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随着赣州城市框架的拉开,发挥绿道的开放性和连通性,构建城市绿色生活聚落,将有效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而以绿道串联各种文化遗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在给人们带来丰富便捷的人文体验的同时,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也更加彰显。
据韩高峰透露,未来赣州将规划建设三级绿道体系。第一级绿道是依托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在赣州都市区规划范围内利用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五大江河,打造沿江区域绿道系统;第二级绿道是分隔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的公共绿带,如章江新区和蓉江新城之间的绿化通廊;第三级绿道重点向居住区、商业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延伸,满足居民就近进入和日常使用需求。三级绿道互相联系,交织成网。
“现阶段我们主要考虑打造的是第一级绿道,按照赣州都市区发展目标,从赣州市中心城区骑自行车到上犹马上就能实现,下一步扩展到兴国、于都都有可能。”韩高峰说。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赣州绿道目前体现更多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旦绿道网铺开,蕴藏的绿色财富不可估量:原本分散的旅游景点在绿道网的围合下串珠成链,成为新的旅游热线,给沿线的餐饮、住宿、文娱、购物等行业注入巨大商机。当绿道从城市延伸至广袤乡村,将促进乡村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此外,绿道还可带动周边土地的升值。
“绿道要保持这种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时就要逐步把休闲娱乐、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等要素添加进去,并建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罗纪任认为。
如何用好绿道也在摸索之中。罗贤吉说,现在在绿道上散步的人很多,自行车骑行、人行冲突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骑行者需要是路宽、人流量少的绿道。滕清安则认为,绿道规模扩大后,其使用需要更多个性化需求作支撑,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多组织大型活动,比如绿道自行车赛、短跑比赛等。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赣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