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芒市 图片:通迅员 杨帮庆
交通整治
休闲生活
中国园林网10月14日消息:芒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现已进入国家专家组考查阶段,考查组定于10月14—17日对芒市进行实地考查,他们将对芒市的33个定点路段进行考查评估,并进行打分,最终揭晓结果。
芒市于2010年12月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通过8方面的主要工作,让各项指标向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不断靠拢。
规划 勾画芒市绿色生态系统蓝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国际门户、区域中心”的城市定位和“民族文化、绿色生态、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生态花果园林城市”的城市品质,我们始终坚持“带状式规划布局、组团式开发建设”和“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时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同时,编制了《潞西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充分利用芒市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打造“一轴、两面、三横、四纵、多点”的绿地布局。注重专项规划工作的编制和研究,开展了城市古树名木调查与保护、城市树种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城市避灾绿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六个领域的专题研究,完成了六个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体系,实现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绿地建设高度统一。
推进 构筑自然和谐的绿化体系
芒市紧紧围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目标,全方位开展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大量实施“添绿”工程,推进绿地工程建设。至2011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589.3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671.1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99.8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9.9%、35%和14.22平方米。
围绕城市道路“兴绿”。注重入城口和道路交叉口环岛等城市主要节点景观绿化精品工程,基本做到了路通栽树,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82.47%。
围绕城市公园“建绿”。全市建成城市公园绿地21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4.53%,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0.14,公众对城市绿化满意率为90.68%。芒市广场、勐巴娜西公园、勐焕大金塔公园,孔雀湖森林公园已成为城市重要名片。
围绕沿街单位“透绿”。把单位庭院绿化和创建园林单位(小区)作为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抓紧抓实,大力实施沿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造绿工程,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为95.16%。
围绕住宅小区“添绿”。芒市花园、金塔水乡等一些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绿化的新亮点,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为96.80%。
围绕生态安全“护绿”。近年来,芒市不断完善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在城市周边建设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等各类防护绿地,构成防护绿地体系,防护绿地面积128.8公顷,实施率100%。
围绕基地建设“育绿”。建立“绿化植物收容所”,保证城市绿化苗木供给。
基础 城市交通网络合理通畅
至2011年,芒市建成区内城市道路共有31条,总面积111.69公顷,城市道路完好率为98.73%。通过不断加强违章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的整治,城市交通秩序良好,道路交通环境明显提升。
城市供排水能力明显增强。建成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规模达4万吨,管网水检验合格率达到100%,水质安全有效保障。建成日处理1.5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处理设施和设备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1.45%,水质达到二级排放标准。
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日处理120吨城市垃圾处理场采用卫生填埋法处理工艺,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定时清运、密闭运输,有效做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城市便民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建设过程中,已建设无障碍设施达1160处,逐步完善城市便民服务设施,主要街道人行道都铺设盲道;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公厕76座;公园内设置群众健身设施312件,为广大群众健身、休闲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建成区内共有社区配套设施367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等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覆盖率100%。
特色 突出城市绿化融合地方元素
芒市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突出发展、和谐、人文、创新等时代主题,注重南亚热带特征、少数民族特色和现代时尚人文追求,在“花果园林城市”上下功夫,体现了芒市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点。
“一路一景”显特色。以道路绿化为纽带,将整个园林绿化系统衔接起来,充分运用龙眼、菠萝蜜、芒果、坚果、大王棕、假槟榔等热带、亚热带花果树木作为行道树,打造出“一路一景”、“一街一果”的独特园林绿化景观。如:斑色路、菩提街的龙眼,勇罕街、芒罕路的菠萝蜜,新华路、翡翠路的琵琶,芒市大街的芒果,城市道路瓜果飘香,挂满枝头;目瑙纵歌路的大王棕,团结大街的假槟榔,充分体现了芒市南亚热带风情,芒市“花果园林城市”的特色逐现雏形。
“以点带面”还绿色。2006年以来,芒市在沿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率先开展了“开墙透绿”工程,采取拆围建绿、治脏变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建设了一批小景点、停车场。经过多年的努力,沿街7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了“开墙透绿”工程。如今,城区主要道路两侧沿街单位的围墙变成了开放式庭院绿地,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善,焕发出生态花果园林城市独具魅力的生态之美。
“民族风格”添颜色。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当地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的特色,以沿街建筑为对象,严格审批沿街建筑的外观设计,将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融入沿街建筑、路灯,让城市建设的风格、色彩更加多元化,富有民族化、精品化、特色化。
人居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芒市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重点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积极推广建设林荫道路。
保障性住房惠及于民。至2011年末,全市共建成保障性住房941套,完成54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部分住户改造任务。共有764户城镇居民提出入住申请,批准723户符合条件的居民入住,住房保障率达94.6%。2012年芒市启动实施21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明年内全部完工,将有效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小区绿化指标统一规范。贯彻落实《潞西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按照新建小区绿化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35%,改扩建小区绿化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30%的要求。
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优良。2011年,监测建成区空气质量358天,空气质量达优(一级标准)的天数136天,空气质量达良(二级标准)的天数222天。
统筹 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格局
芒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依法做好全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常规监督管理,切实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节能减排明显加强。先后关闭9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完成4个糖厂酒精废醪液综合利用工程和末端废水生化处理工程。
生态环境持续巩固。大力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规划搬迁水源周边村寨,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全面开展市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普查工作,建立了孔雀湖、勐板河水库、芒市大河、龙江水库、史迪威码头等湿地保护区,开展了相应的引种驯化和快速繁殖试验研究,积极推广应用乡土及适生植物。
切实加强古树保护工作,实行挂牌保护古树,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切建设避让古树。
参与 建立园林绿化管理长效机制
制定了《潞西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试行)》和《芒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出台了《潞西市绿色图章管理暂行规定》、《潞西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等绿化规章、制度和标准,使城市绿化工作有章可循。建立了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体系,将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内容,包括园林绿化、创园动态、信息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市容市貌整治成效明显。不断加大城市道路违章占道经营和车辆乱停乱放的监督治理力度,规范重点区域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行为,芒市于2011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总结推广了芒市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挂钩路段责任制,由一位市级领导挂钩一条街道,一个市级部门作为牵头单位,沿街州、市相关单位作为责任单位,共同负责该路段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秩序“三包”责任,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保障 部门联动开展创园
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州、市两级创园工作动员大会,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四班子领导,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成立了芒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核定19名编制,明确州直各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形成州、市高度统一、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研究制定了《芒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和保障措施,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有机结合,与全市经济社会工作同计划、同落实、同检查。
创新园林建设投入机制和运作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园林建设项目,努力开辟和扩大利用融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推行股份制等市场运作的形式多方筹资建设。鼓励工商企业、苗木生产大户发展城市苗木基地。严格执行各项绿化收费制度,对政策规定收取的绿化费、义务植树统筹费、绿化补偿费、绿地临时占用费和毁坏绿化的罚没收入等按规定收足,全额用于园林绿化建设。近年来,市财政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2亿元,进一步加快了园林城市建设步伐。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