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改造:盛大景观与微弱民意的强烈对比

2012年09月05日 09:07南方都市报

中国园林网9月5日消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是,今天的中国依旧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期。当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形态在与传统进行告别之时,作为现代化典型产物的城市景观,同样也在向过去招手。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的城市化便进入轨道,并勃兴于民国中后期,1978年之后,搭上了疾驰的列车,至今方兴未艾。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设置各种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运作各种大手笔的项目,进行拆旧城、造新城、拆老楼、建高楼的行动,从而改造了城市的景观,这些手法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大城市的主政者所熟谙。仅在近日,就有大量此类新闻充斥人们的眼球。开封,这个北宋古都未来的计划是斥资千亿再造一个“汴京”;而十二朝古都西安,则大肆进行造湖运动,据悉目前拟建、在建和已建的人工湖数量已经达到28个;苏州,位于金鸡湖畔,矗立于苏州新老城区之间的“东方之门”,因为形似“秋裤”,而引来了网民们的嘲讽;长沙,目前传出的消息是,拟建的世界第一高楼,即838米的“天空之城”大厦已经在进行环评。

毫无疑问,城市的名单可以一直接续下去,各种炫目的新城、新楼也会让我们应接不暇。对于主导中国城市空间改造的两股基本力量———政府和资本而言,拆掉一座旧城,建造一座新城的冲动永远都是那么强烈。而在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造城建楼运动背后,隐匿着的则多半是权力与资本勾连的现实。现有的官僚考评体系中,发展仍旧还是硬道理,而体现发展的途径则来自于两方面,即报告表上的经济数据和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更为显性,也更容易被展示。例如长沙的世界第一高楼,执政者的意图便在于确立一座城市的地标,打造一座城市的新名片。

更何况,通过大手笔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被各级政府屡试不爽,甚至有学界的声音介入,力图将其理论化为一种“模式”。当然,发展的果实并不由政府独享,作为以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市场,也不可能作壁上观。在西安,造湖计划所需要的经费超过了百亿,但政府仅仅担负其中的1/3,剩下的2/3都是由资本市场来应付。而正如媒体所揭示的,造湖计划背后伫立的依旧是一幅“地产美卷”,通过改善“环境”,房价的拉升将指日可待。

但在名义上,城市毕竟是大家的。尽管普通民众影响城市景观变迁的能力已经在这个时代变得微乎其微,不过在话语上,权力和资本依旧寻求着与城市传统的对接。从开封市领导放言“开先、复古”,到西安造湖运动所宣扬的“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情景”,再到苏州“秋裤门”中,开发商辩称的“从‘老苏州’迈向‘新苏州’之门”,对于城市传统的再建构,已经成为城市景观改造的必备功课。尽管深究下去,这些新城新楼往往和传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城市改造的主导者眼中,这些大手笔无一不彰显着盛大之美,虽然在这些盛大景观背后,是一个个被淹没的个体。在迅速猛烈的城市空间改造进程中,普通居民的生活空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个体的生活方式、节奏都被宏大景观背后的推土机铲得七零八落。熟人社区被彻底打散,陌生人的社会腾空出世,并朝着冷峻逐利的方向行进。从此以后,城市的居民对于城市的认同不再是那些细腻的、微观的,深入城市肌体的弄堂、小院和石板路,而是一座座全球类似的高楼大厦。

在权力和资本的裹挟之下,改造城市景观是如此的轻而易举。然而,对于城市的居民而言,重新勾画出自己对于这个城市的认同,却没有那么容易。面对林立的高楼和新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几近于漂浮着,却并不能真正落地。关于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象,似乎只能永远贮藏人们的记忆之中。而这些记忆相对于抬头可见的盛大景观,却又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 

推荐阅读:

苏州“东方之门”建筑造型像秋裤引网友吐槽

吐槽无力:城市雕塑太雷人【评论】

大连城市绿地立体雕塑美化街景

辽宁:立雕塑添“家具”沙河口区花2亿绿化街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