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3日消息:“以前都把造林当负担,现在都抢着种树,谁家要是没林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数钱。”8月31日下午,多伦县大河口乡大孤山村民甄久玲说,今年他们家苗木销售收入达26万元。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推进,当地林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民中引发了观念革命。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多伦县2000年的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9.2%,而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由于需要投入资金和劳力,不少农民存在抵触情绪。为此,当地林业部门推行“以造代育”高密度造林模式,于2010年起实施樟子松隔株移植试点,在保留国家规定的每亩最低标准株数的前提下,允许林地使用权人疏减树苗,获取移植销售收益。甄久玲2002年把自家的80来亩山坡地和转包的30亩撂荒地都栽上了樟子松苗,2011年移植销售500多株树苗,获利6万余元,“原先不愿意栽树的人都后悔了”。3年来,该县9个试点村的960户农民目前共销售苗木21万株,户均纯收入5.4万余元。
从不愿造林到抢着栽树的转变,使当地生态建设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艰难推动,发展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快速开展。去年该县实施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造林工程以来,由当地农民组成的55家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目前已完成造林40多万亩。
推荐阅读: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