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6日消息:作为我国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呼伦贝尔草原被认为是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治理沙地为构筑文明的北疆生态屏障意义重大。2009年,呼伦贝尔市政府启动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项目,按照规划,沙地治理总规模25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0万亩、飞播造林20万亩、封沙育林育草420万亩,休牧、禁牧2000万亩。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项目启动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发行依托政策性银行优势,充分发挥支农支牧职能,全力支持沙地治理和草原生态建设。在前期接洽的基础上,立即与呼伦贝尔市政府及市林业局协商,并报上级行批准,准备为该项目提供贷款5亿元,成为近年来农发行在呼伦贝尔地区支持生态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信贷项目。
为了做好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工作,该行先后召开行务会、党委会研究具体工作,成立金融服务小组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力求快速跟进呼伦贝尔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承担起造福千秋万代的社会责任,努力将信贷投放向生态环境治理倾斜,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强大金融支持。一是积极接洽有关部门,协同开展资料收集、贷前调查和项目准入等贷款申报工作;二是积极跟踪项目进展,主动协助测算贷款需求,做生态治理工程的理财专家;三是积极做好贷款发放环节工作,主动提供最优质金融服务,做政府民生工程的强大后盾;四是积极加强贷后管理,全程严格监测贷款用途,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
2010年8月份,该行发放第一笔项目贷款5000万元,2012年5月份发放第二笔项目贷款3.6亿元,剩余贷款将根据工程进度陆续发放。贷款的发放不仅解决了政府融资的难题,同时也为农发行拓宽了支农支牧新渠道。
据测算,该项目实施可有效遏制草场退化和沙化的趋势,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呼伦贝尔市草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项目实施可为社会提供约750万个用工量的就业机会,就业收入约4.5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年产生的社会效益价值约为0.3亿元;各项措施达到成效后的储备经济价值为:林地价值5.0亿元,林木价值(包括乔木林活立木蓄积价值和灌木林价值)62.5亿元,森林旅游价值0.1亿元。
除上述储备经济效益外,该项目实施还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据悉,林木成熟后,可生产木材1550万立方米,木材产值61.5亿元;灌木林达到平茬期每年可生产灌木饲料11.7万公斤,每年可获得产值17.5亿元;每年护牧增草产量6亿公斤,每年可获得护牧增草效益6亿元。
专家表示,沙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将快速推进项目区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走出一条实现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加快牧民脱贫至富的步伐,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