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9月14日,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乡板桥村村民马友芸和妻子张发莲在自家的苗圃地里精心侍弄着。他们身后,各种花卉争奇斗艳。
在夫妻俩的眼里,这些花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仅赏心悦目,年年还能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收入。
从一个半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到一名种植花卉苗木的专业户,让夫妻俩尝到了个中艰辛。从2008年开始经营苗圃以来,马友芸每天都要到地里转转。
庄稼汉成了“土专家”
农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就到市里给商品住宅小区搞绿化,收入虽说不多,但马友芸渐渐地发现发展苗圃是个好门道。“那时候,一亩水稻一年最多收入3000元,而种苗木一年就有9000元收入。”42岁的马友芸说。
2008年,马友芸把自家的3亩田改成了苗圃,专门种植花草,成为板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种花花草草又不能当饭吃,还是种些粮食稳当。”家人和邻居都不理解他的做法,极力劝说马友芸不要拿自家的生计开玩笑。
对此,马友芸信心百倍。然而光有信心不懂技术,却让马友芸“出师即败北”。第一年,马友芸种植了红草小苗、黄连翘等绿化地被植物。三个月后,马友芸发现花卉市场上的花草都姹紫嫣红,而自家花田里的花却病怏怏,丝毫没有卖相。“这到底是咋回事,一样的土地怎么种出两个样子的东西?看来没技术不行。”马友芸决定钻研种植技术。
那段时间他经常到工地上了解相关种植技术,还买书自学。此外,他每天都会去苗圃里转悠,细心观察苗木的生长情况。
“种植苗木,对浇水要求严格,花苗处于不同的生长期,需水量不同。”马友芸说,刚开始,他采用漫灌,导致很多花卉或干死、或淹死。后来,他渐渐摸索出新的浇灌方式,解决了浇灌难题。
“阳光花城”带来好商机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苗木种植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可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问题。花草种好了,该如何销售出去呢?
刚开始,马友芸亏本经营,把种植的花苗送到工地免费种植。一两个月后,成活率很高的花苗吸引了许多销售商上门订购。
尝到甜头的马友芸计划着扩大种植规模。2010年,攀枝花提出打造“中国阳光花城”,马友芸抓住机遇,东拼西凑借了10万元,向立新村农户租了20亩田,种植鸭脚木、黄金蓉、彩叶扶桑等经济价值高的地被植物。
全身心的付出有了回报,这一年,他赚了10多万元。令他感到欣喜的是,家人和其他村民看到了种植花卉苗木的潜力,态度由质疑变成了赞同。
当天,在马友芸的苗圃基地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干活的毛丛竹。毛丛竹和立新村的其他村民一样,把自家的土地租给了马友芸,自己则到基地里打工,当起了工人。毛丛竹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家里一共4亩地,全租出去了,每亩租金达到4000多元。同时,又在基地干活,每个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
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2010年后,苗木走俏,此时的马友芸也打开了销售市场,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为了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他动员大伙将田地利用起来,种植花卉和苗木。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大家选择优势种苗,亲自到田间地头为村民指导种植技术。“你的黄金蓉叶子有点偏黄,要施肥了。”“修枝不能随意乱修,要遵照时令修枝”……哪户遇到技术难题,哪里就有马友芸的身影。
“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只出租土地,靠打工获得收益。我们也要向苗木种植大户学习栽种技术。”毛丛竹说,现在他正在向马友芸学艺,争取早日自己种植苗木。
2012年,马友芸的苗圃规模扩大到80亩,延伸至仁和区大田镇、米易等地,所产花木不仅销售到攀枝花本地,还销往云南。在他的带动下,板桥村和立新村已有10户村民发展起了苗木种植,面积近20亩,年产值达到三四十万元。
“如今,攀枝花要打造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需要大量的天竺葵、五星花等花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培养造型独特、观赏价值更高的品种。”马友芸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将加以规范引导,实现联合经营、规模经营,打造知名品牌,走规模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苗木产品的品位和档次。”立新村村委会主任倪方云说,花卉种植已经成为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推荐阅读:
(来源:攀枝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