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西洞庭湖湿地,位于汉寿县境东部,由沅、澧水汇聚而成,总面积3万多公顷,具有“水涨成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为全国4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当时,湿地范围内河湖洲滩经营开发十分活跃,人工种植杨树3000多公顷,芦苇5300多公顷,围栏养植3800多公顷,18000公顷水域养育着上千的渔民。湿地,提供着可观的眼前利益。
向湿地要物资、要利益还是要环境、要生态?一时争论不休,各种艰难选择同时摆在决策者和群众面前。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化两型”总战略,坚决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方针,结合县情,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注重观念转变
先后印发《共同呵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关注湿地生态、保护西洞庭湖》等宣传资料18万余份,出版《湿地飞歌》、《西洞庭湖湿地风光》等环保宣传专著,联合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主流媒体,拍摄了《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联合市科协摄制了《梦里水乡》等一批科普宣教片,建立西洞庭湖湿地网站,并利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举办大型湿地保护摄影展,以此引导舆论、促进观念转变。
落实扶持政策
投入1268万元建成2个渔民集中安置区,解决600余户渔民住房困难,将647名渔民纳入低保,转产就业培训353人,帮助渔民实现转产就业420人;多方筹资解决原湖洲管理局临聘职工的伤残、医补、养老金统筹等改制遗留问题。为环境友好创造了条件。第三,探索“社区共管”模式。湿地内的青山湖垸,是一个围垦垸,也是全国第一个退田还湖示范区,通过实施湿地恢复示范项目,引导200多户原居农(渔)民签订社区共管承包合同,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使之从生态破坏者变成维护者,这一经验被全国推广。
此外,通过制定并实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十二五”规划》、《湿地生态环境改造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湿地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成效十分显著。
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87科259属414种,鸟类205种,鱼类9目20科111种,各类动物59种,其中不乏国家珍稀物种;湿地生态环境出现了“水体变清、植被变好、候鸟变多”的质的飞跃。先后被省科技厅、省林业厅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依托法治护航保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西洞庭湖湿地遭受严重的人为影响,加上一个时期以来的湖洲造林、围栏养殖、违法捕捞、沙砾开采,严重破坏了湿地植被、生物多样性、鱼类鸟类栖息生活环境、天然旅游资源。
保护湿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整治是必要环节。2009年,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保护区的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县委领导挂帅,政府、公安、法院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汉寿县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和部门相应成立了整治工作机构,明确了依法整治的基本思路,确立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管理、乡镇包干;鼓励自拆、合理补偿;依照法规,强制拆除”的工作机制。
县政府对过往出台的有违湿地保护法规、不利于湿地保护发展的地方性文件进行了逐一清理甚至废止,2009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2010年制定了《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通告》,2011年发布了《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连续三年,一年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渔业法》、《自然保护条例》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强化对湿地的整治、管理与保护。
连续三年的整治,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批准的养殖户全部完善了法律程序,县法院对26个养殖户主下达了《行政裁定书》,依法强制拆除围网30多万米,拆除木桩29万根,清除核心区杨树林370公顷,确定了3000公顷杨树在合同到期后不再种植与经营,查处破坏湿地案件4起,关闭湿地周边污染严重的苎麻脱胶企业6家、造纸企业3家、小钢厂38家,投资1.7亿元新建5处污水处理工程和1个污水处理厂,压减珍珠面积6.5万亩。
6月下旬,县委书记谭本仲在保护区调研时说:“湖洲整治取得了很好成绩,恢复了6万多亩湿地,显示出法治的力量。”
兼顾保护利用谋双赢
着眼长远利益,坚持生态优先,始终把保护放在工作首位。健全湿地保护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工作职能,将原保护区管理处与湖州管理局合并,成立西湖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归口县委、县政府直接管理;争取上级支持,拆销了汉寿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在县政府出台的《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赋予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资源监测、生态环境改造、依法打击、开发经营、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等8项职能。湿地保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湿地资源全面普查,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台账;在保护区内实施严格的开发项目审批制度和湿地资源合法流转制度;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野外监测巡护制度》、《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制度》以及举报奖励机制。在湿地保护上走出了一条“机构健全、职能强化、有章可循、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新路径。
坚持高新技术引进与生态产业开发并举,力求保护与利用共赢。2011年,成功引进北京林业大学湿地监测站建设项目,获得站房建设资金115万元,也是该大学在国内投资建设的第一个湿地监测站,为湿地资源的监测、研究、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青山垸生态有机渔业声名鹊起,连续4年获得南京国环(OFDC)有机鱼认证,年产有机鱼80万公斤,产值突破400万元。保护区生态旅游蜚声海内外,2008年底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已成为常德市精品旅游线路,近两年,每年游客在1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尤为可喜的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生态景区建设,已纳入西洞庭湖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壮美的湿地风光,将给生态产业带来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如今,西洞庭湖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进展顺利,已通过国家资格评审及省林业厅、省环保厅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只待环保部的最终评审。保护区的升级,雄辩地证明:“两型”是科学之路!必由之路!希望之路!
推荐阅读:
(来源:新闻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