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2日消息:位于山东省昌邑城区内的潍河岸畔,常见一渔翁泛舟河上,10多只鱼鹰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一会儿工夫,便捉上来一堆大大小小的鱼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鱼鹰捕鱼”表演,源于市民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近年来,昌邑市不断扩大城市绿量、强化节能降耗、洁净城乡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交出了一份写满“国”字号的答卷。
连续9年成功举办的“绿博会”,让昌邑叫响了“北方绿都”名片,昌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最大的苗木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藉此苗木产业和盛会推动,该市城市绿化总量逐年扩大,上百处苗木园区成为游人青睐的“绿色氧吧”。目前,该市各类苗木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先后荣获“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等“国”字称号。
为有效改善农田林网“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状况,该市创新性地采取“谁种植,谁养护,所有权归谁”方式,由苗木种植户负责栽种和日常养护,在节省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田间地头的空余地扩大了造林面积。加之每年遍及城乡的植树造林活动,现该市林地面积已达30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发展到1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8%,人均城市公共绿地15.3平方米。
植绿更要护绿,为进一步提高城乡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该市不断优化城乡绿化体系,率先提出实施城乡园林一体化,加快小城镇绿化和城区绿化接轨的步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绿化托管,与所有具备托管条件的镇街区签订了绿地托管协议,由园林部门统一管理,安排专业绿化养护队伍对镇街区的各处绿地按城区绿化养护标准和要求进行养护管理,此举使得该市造林绿化水平得到了质和量的双提升。
昌邑北部滨海资源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很大,但对于进驻的企业,该市强化生态保障,严把“产业水平、投资强度、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四道门槛,建立项目退出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今年以来,该市高举源头防控、下沉力量、无缝监管等环保“利剑”,保持环保高压态势,有力保护了城乡生态环境。在保持从严治污的同时,该市更加注重用环保手段倒逼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鼓励现有企业改进污染治理工艺,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行大气污染治理和回收技术应用,推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纺织印染是昌邑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面广量大,印染污水处理曾一度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该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下,民营企业金丝达有限公司率先掀起了印染污水处理的革命,其自主研发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颠覆了传统治污理念,变“治”为“用”,治污不仅不再花钱,还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该公司还在此基础上将目光转向总量日益增长的城乡生活垃圾,自主研发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变废为宝,将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向垃圾要效益。
经山东省科技厅认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项目研发带头人刘国田也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在政府和企业的“双管”努力下,该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近年来,昌邑市区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碧水蓝天让广大市民体会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
为长期有效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果,该市还创新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洁工程,将全市691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环卫托管,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彻底解决了“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该市十处镇街区全都建立了垃圾清运站,农村环卫托管率达100%,形成了“全方位、无盲区、全覆盖”的大环卫格局,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让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旧貌换新颜。该项工作荣获了“2011年度全国环卫行业创新奖”,入围“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昌邑环卫也被国标委定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制定单位,被中环协授予“全国环卫行业优秀集体”荣誉称号和“环卫工作创新奖”,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当选为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使“昌邑环卫”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道德美、村风美、文化美、环境美“四美”村庄也在昌邑的大地上不断涌现,目前,该市已有1个全国文明村,1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
(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