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8月7日消息:家住清河区和平新村的李阿姨,每天早晚都要到小区小广场边和老邻居聊聊天,利用健身器材锻炼锻炼身体。现在,她这个爱好只能“搁浅”了,原因是用来锻炼的漫步器早已面目全非无法使用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小区的健身器材由于长年累月使用已经锈迹斑斑、伤痕累累,还有些甚至“缺胳膊断腿”。记者调查了解到,健身器材频频受损除了居民不爱惜外,也存在小区物管维护不到位的情况。
那么,健身器材该由谁来维护?
健身设施状况差
“现在这几个健身器材几乎没有一个能用了。”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和平新村小区采访时,小区居民林女士颇为惋惜地对记者说,“以前这个小广场很热闹的,早晚在这里健身聊天,可现在你看,蹬力训练器的四个坐垫全没了,漫步器都缺一条腿,小孩爱玩的跷跷板也趴窝了。”
在市区人民南路上的荷花池小区里,太极推揉器已是锈迹斑斑,根本就无法转动,高低杠则少了一根杠。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康城康一路上的一处健身器材同样也是受损严重,双杠少了一条腿,变成了单杠,漫步器则是双腿全失。
居民不爱惜物业不懂维护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区健身器材频频损坏,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使用年限过长、自然受损之外,更多的还是居民使用不当造成的。和平新村物业杨经理告诉记者,有些居民对于健身器材并不爱护,存在故意损毁的现象。
同时,小区物管对器材的维护也不够,对损坏的健身器材没能进行及时维修。几乎都是等到健身器材完全损坏后,才更换上新的器材。不过不少小区物业也觉得“委屈”,一位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专业的人员,如何谈得上对健身器材进行维护?
受赠单位负责维护
就小区健身器材频频受损的问题,记者也采访了市体育局。该局群体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主要有几个来源:一部分是由体育彩票公益金来捐建的,一部分是由小区的开发商自建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一些单位自建的。
“小区健身器材的管理和维护遵循‘谁受益,谁管理’原则,由器材的受赠单位,即街道和社区来承担。”据悉,体育部门将体育器材捐赠给社区后,都会和社区签订一个捐赠协议,明确了这些健身器材的管理及使用职责。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健身器材损坏在保质期内,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免费维修,但如果过了保质期,则需要受赠单位出资修复。
不过由于街道和社区都没有专门的维修基金,所以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健身器材损坏后就面临“晒太阳”的厄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锈或被破坏得更厉害,进一步加大了维修成本。
在采访中,不少居民都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小区健身器材受损的问题,建立一个维修机制,让这些受损健身器材不至于就这么荒废了。有关部门呼吁市民在正确使用健身器材的同时要注意爱护。
推荐阅读: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