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东寨港旁山尾村湿地上空嬉戏的鹭鸟
成群的白眉鸭、绿翅鸭,在海口市山尾头村湿地上空盘旋
一群黑脸琵鹭在东方市四更镇面前海湿地上戏水
中国园林网7月18日消息:在海南,这样的美景既在不断发现,也在慢慢消失:红树林环抱碧海、水草萋萋鱼儿肥美、水鸟临清流理羽……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则是“地球之肾”,它不仅净化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还提供给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活跃着人类的思想与创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海南,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最近正在开展的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不断有惊喜发现,表明海南仍有许多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湿地,同时也有的湿地在迅速萎缩甚至消失。
本期海南周刊推出一辑热点“关注湿地”,从海南自然湿地资源及其保护、人工湿地的利用,和浙江西溪、乌镇等江南水乡湿地的保护经验着手,希望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湿地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有那么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方池塘,最不济也有一片水田,它们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清澈地奔流在我们的记忆里。回忆儿时,在河里、湖里、水田里,摸螃蟹、抓鱼、捉泥鳅的情形,那些已逝的童趣又会清晰地涌上心头。
在每一种人类文明里,也总有一条河流,它们呼啸奔腾在民族记忆里,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比如,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等等。
早期人类的发展,总是逐水而居。因为水不仅提供给人类生命延伸的各种需要,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还能提供给我们美丽、干净的环境。
因为有了水,有了湿地,海南才格外美丽。她不仅环抱在一方海水之中,四周是沿海沙滩、滩涂等湿地,岛上还遍布着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农田、鱼塘等各种湿地。岛上的河流如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也是著名的河流,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要了解海南,就得了解海南的湿地;要实现海南绿色崛起,也必须保护好海南的湿地资源。
海南湿地独领风骚
资源亟待重新认识
“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有许多惊喜的发现,我要通过这次调查,重新认识海南的湿地。”近日,主持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我以前认为海南的沼泽湿地都被破坏了,但这次调查却发现了大面积沼泽湿地的存在。”1998年-2000年,江海声主持了海南省第一次湿地调查(此次调查未包括南海岛屿上的湿地),并于2003年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在第一次湿地调查中,记录到海南岛共有5大类24种湿地,面积366368公顷。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在这些湿地类型中,近海及海岸湿地是海南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6%,为海南岛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虾类等水产资源,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还为各种各样的水鸟提供了栖息越冬的环境。
根据各国不同的湿地标准,我国湿地有5大类38型,海南岛就有5大类24型,可以说,海南的湿地资源全国独领风骚。
尽管如此,海南仍有不少湿地类型未被认识和记录。比如,在第二次湿地调查中,调查组在尖峰岭、鹦哥岭等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山地沼泽湿地;在陵水黎安港,发现了热带季雨林———潮间带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组成的,由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到海岸湿地过渡的生态系统谱带。“这样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谱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江海声说,如果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保护地,将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模式地,它可以供人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间如何影响、发展。
鹦哥岭发现的三片山地沼泽湿地,更令江海声欣喜不已。因为,山地沼泽湿地呈季节性特点,这类湿地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而且生活着许多特殊的生物类群,它们往往要等雨季时才会大规模爆发出来,旱季时,可能根本记录不到。
山地湿地是热带雨林生物的重要活动地区或者重要的栖息地。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海南参加海南岛鸟兽资源调查的徐龙辉老人告诉记者,调查队多次在热带雨林的山地湿地中,看到动物饮水、嬉戏等活动的痕迹。
湿地或消失、或永久改变性质
海南湿地保护现状堪忧
基于要重新认识海南湿地资源,并为海南湿地建立一个数据库,由海南省林业厅组织,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实施了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身为调查组组长的江海声,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海南省林业系统调查人员组成了4支调查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识别湿地斑块,再对斑块进行现地调查,并结合走访护林员、海南当地老百姓等多种形式,将海南湿地分为一般湿地和重点湿地进行调查。
“海南重点湿地非常多,超过了97.5%,而且连片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湿地占大多数。”江海声说,此次湿地调查起调面积大于等于8公顷,调查人员要采集湿地经纬度、面积、边界、性质、生物多样性等湿地信息,并将它们数据化,以利于今后的保护。
调查虽然不断有惊喜收获,但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海南对湿地的保护重视程度仍显不足,许多湿地被填埋,被破坏,尤其是一些沼泽湿地被看作是荒地,大片大片被填埋开垦。
“海南湿地就面积而言,变化不大。”江海声说,因为第一次湿地调查技术、手段都不如现在完善和先进,所以,有不少湿地没有调查到、记录到。但湿地的质量却有明显下滑的趋势,表现在沿海湿地利用过度、性质发生改变、湿地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不少湿地被开发为度假村、酒店等房地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省开展海岸带湿地资源调查,在整个海南岛布了200多个样点。此次调查,我又特意重复调查了过去这200多个样点,却发现部分样点已经不存在了。”江海声痛心地告诉记者,最明显的是海南东部沿海,几乎有超过20%的样点消失了,有80%以上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与老百姓生产活动导致湿地发生变化相比,更令江海声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沿海湿地被圈占起来。“从海口至三亚东线高速公路过去,我特意让调查队员登记了沿途的路牌广告,发现90%是房地产广告,其中80%-90%又是海岸一线的房地产广告。”江海声说,这些旅游房产项目,往往选择风景优美、沙滩洁净的海湾,可海湾恰恰是沿海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这些项目的开发,对海南沿海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非常巨大。
湿地可净化环境 也可能成污染源
保护好湿地这把“双刃剑”
“湿地是把双刃剑,保护好了它是很好的碳汇,保护不好它就成了令人头疼的碳源。”今年2月初,江海声在海南日报举办的“绿化宝岛大家谈”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个观点,记者至今记忆深刻。
此次采访中,江海声告诉记者,湿地有很强的净化功能,在它的自净能力内,进入湿地的污水,其中的污染物会被湿地吸收、分解、沉淀并过滤,最后变成清流。一旦超过湿地的自净能力,那么湿地会被污染,并最终成为令人头疼的碳源。“如果湿地被破坏,其修复的难度远远大于森林被破坏。”
如果湿地保护好了,它不仅会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还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比如东方市四更镇四必湾的滩涂。2004年1月,在海南冬季越冬湿地鸟类调查中,首次在此发现48只黑脸琵鹭,随后建立了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8年保护,这片湿地生态恢复良好,景观美丽更甚从前。前不久,记者到四必湾回访时发现,曾经寸草不长的沙滩,如今长满了南方碱蓬,像铺了一层厚厚的五彩地毯;曾经断裂的、稀疏的红树林,如今连成一片,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海水中;曾经人来人往采螺的场面,如今静谧了,只有鸟儿不受干扰地嬉戏起落。
江海声建议,海南要加强湿地保护,首先要保护好森林,以涵养湿地赖以依存的水源;其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流入湿地的水系应是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流,如果沿途有湿地的污染源,政府应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清除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湿地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如在旅游、养殖、种植等经济开发活动的同时,为湿地周边的社区、居民寻找出路降低他们对湿地资源的原始依赖。“要绝对禁止把湿地变成某些‘贵族’的私人资源。”江海声说,湿地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只有在湿地首先造福当地老百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护好湿地。
可喜的是,保护湿地,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在今年初召开的海南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张敏递交提案,建议海南制定地方法规,尽快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执法体系,遏制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让海南永葆绿树清水的湿地。
相关链接: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