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7月16日消息:说到健身器材,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小区里、公园中,几乎都有那么一套健身器材。而与其说它被“遗忘”,还不如说它饱受“伤害”更为确切。记者走访多地设有健身器材的小区、公园和村落,发现不少地方的健身器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农村里。
记者了解到,我市健身器材是在2002年、2003年投入使用的,目前全市共有5000套左右。
▲现状 健身器材未及时更换或修理
记者走访多个县(市、区)的几个小区和公园,发现市区的健身器材整体情况较好,而其他县市的健身器材,情况堪忧。
在仙居下各一个村庄入口,几件锈迹斑斑的健身器材正处于一堆垃圾中,夏天高温,垃圾已经发臭,几件健身器材周围,几只苍蝇嗡嗡飞着。记者走近一看,它们都已经残缺不全。
根据《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活动类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期限是4年,固定类的是6年。村民张阿公说,这些器材很早就已经安装在那里,保质期早就过了。可是它们不但没有被更换和修理,而且因为用的人少,渐渐变成村民扔垃圾的地方。
在临海东塍镇绚珠村,健身器材也多处老化。像小孩子比较喜欢玩的跷跷板、按摩器等器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我和朋友一次玩跷跷板时,上面的塑料垫子已经松动,我差点掉下来。”市民陈小姐说,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无人前来修理。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在农村十分普遍,许多村民惋惜之余对安全问题也有些担忧。“这些健身器材掉个螺丝、断个把手,虽然都是小毛病,但是来健身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旦磕着碰着,就是大问题了。”有村民说。
▲尴尬 “缺胳膊断腿”系人为
记者在很多地方看到,虽说是一整套健身器材,但不少器具都是不健全的,或是少了个把手,或是少了转盘,又或是少了个踏板。
“造成体育器材‘缺胳膊断腿’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使用者使用不合理,另一个就是有人将体育器材偷走,当废铁卖掉。”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沈伟林说,有些使用者对器材不熟悉而使用不当,导致器材损坏,而一些人则将器材拧断锯走,就为了能换几块钱。
记者了解到,健身器材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环境影响,本来就容易损耗,而安装后使用方法不当、保养维护无人跟进,甚至还有少数人恶意破坏,就使得户外健身器材更加备受摧残。
▲声音 给户外健身器材上“医保”
相比邮筒、电话亭等便民设施,健身器材的使用频率还是挺高的。
在采访市民时,大部分市民表示要留住健身器材。
临海市民孙磊说:“公共设施大家用,健身器材我们应该爱护它,如果损坏的话大家都用不上,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损失。”
“不管是早上还是晚间,去健身器材上锻炼一番已经成了习惯,没有它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市民李大爷说。
大家都觉得,要给户外健身器材上个“医保”。“比如每个小区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社区里的健身器材擦洗、除锈、紧螺丝,大家一同参与。”有市民表示。
▲观察 健身器材也要人性化
“健身器材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完善的。”沈伟林说,健身器材投入使用后,一些当初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也开始显现。
“比如其中一个器材叫迈步器,最先是360度旋转,有些老年人在使用这个器材时,一不留神,就容易闪到腰。所以根据这一情况,现在的迈步器调整到左右旋转60度,刚好起到健身作用,又防止老年人受伤。”沈伟林说,不合理的地方会慢慢改进,同时也可以减少市民对它的不合理使用。
▲回应 健身器材实行属地管理
公共健身器材到底是由谁来负责呢?
沈伟林告诉记者,体育器材是由政府购买,赠送给小区、公园以及一些农村使用的。目前,户外健身器材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即“谁使用,谁维修”,也就是由社区或安置属地的管理者维护管理。
“安装以后,健身器材就主要由小区和厂家负责维修。如果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可寻找小区管理人员或拨打厂家电话。”沈伟林说,对于超期“服役”的健身器材,他们将会陆续进行更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台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