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纪实

2012年06月27日 09:24新民网马顺龙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武威市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理念,决定建设以金色大道为轴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今年内,金色大道路基将全线拉通,并实现部分铺油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武威市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理念,决定建设以金色大道为轴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今年内,金色大道路基将全线拉通,并实现部分铺油

正在建设的武威金色大道旁新植的树木

正在建设的武威金色大道旁新植的树木

中国园林网6月27日消息:2012年6月,武威市经过全面检查核实,全市完成春季人工造林46.47万亩,占计划的129.08%,比去年同期增长40.8%。其中建成特色林果基地26.64万亩,占计划的133.2%,比去年增长121%;封山封沙育林22.91万亩,义务植树1042万株,通道绿化1128公里。这是武威市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实现“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初步成果。

科学决策自加压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

武威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全国出名的生态环境恶化、脆弱区。南部祁连山林区水源涵养林功能脆弱,浅山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川区绿洲平原生态负荷过重,北部沙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猖獗,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6.5%,风沙线长654公里,重点风沙口240多个。2010年初,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经过对全市生态环境的调查,武威市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为此,武威市委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明确提出要有打持久战、长期奋斗的准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搞好通道绿化、建设农田林网、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发展林果产业,努力营造绿色家园;加大治沙力度,封沙禁牧,开发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带建设。通过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结合市情,武威市提出了“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生态保护治理方针,建立完善了“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为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确定并实施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统筹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四个重点,突出沙漠锁边、特色林果、绿洲造林、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四大重点,强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这些新理念、新模式的提出实施,为武威生态保护治理确立了方向。

2010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把造林绿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自加压力,调整了造林绿化的任务目标:2010年由8万亩调整为13万亩,2011年调整为30万亩,2012年调整为35万亩。为保证任务目标落实,出台了《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近3年来,每年春秋两季都召开全市造林绿化动员大会,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市上四大班子领导每年都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高度负责,真抓实干,大抓植树造林。各县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具体组织、实地督导、一线指挥。市、县区、乡镇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技术人员蹲点包片、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了工作现场化、任务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涌现出一大批“造林书记”“造林县长”“造林乡镇长”。全市造林绿化呈现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政策措施给力、规模声势大、推进势头猛、督导工作实、质量标准高、示范亮点多、管理机制新、绿化效果好的新局面。2010―201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1.98万亩、封山封沙育林种草51.5万亩,分别占“十一五”总量的74.6%、51.5%。到今年6月,全市已完成人工造林46.47万亩,比“十一五”每年平均数增长234.3%。

改革创新科技支撑加快绿化造林速度

武威市建立完善了“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造林绿化由过去单一的国有造林向多种所有制造林转变。去年,市委书记火荣贵明确提出“将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政府都制定下发了《关于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实施意见》,已完成承包到户面积20万亩。同时,大胆探索治沙模式、机制创新,通过落实治沙责任主体,大力发展肉苁蓉、麻黄、甘草等沙生药材,推进沙产业,让群众在生态治沙中通过投工投劳增加收入的同时,在沙产业发展上同样得到经济收益,达到了治理与利用双赢的目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完善造林绿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行专业队、专业公司造林,严格实行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验收报账制管理,既保证了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今年,武威市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和省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努力增加县区自筹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做到了工程项目资金持续增加,企业资金投入量增多,社会资金广泛聚集,为造林绿化提供了可靠保障。特别在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上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开发等涉农资金,投入苗木费补助、农户减产补助、补植抚育费。凉州区对连片发展特色林果业50亩以上、造林达到合格标准的地块,按照第一年150元/亩、第二年100元/亩、第三年50元/亩的标准,对林果种植户给予补偿。民勤县酿造葡萄每亩补助1300元、红枣每亩补助350元、枸杞每亩补助1000元,对定植的酿造葡萄、红枣、枸杞,3年后达到盛果期且农户自愿投保的,由财政按保费的50%给予补贴。

全市下大气力实施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程,按照“一县三带”的总体建设布局,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重点的4大产业,打破行政界线,建设特色林果重点县、特色乡镇及示范带。着力构建“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2010年新建特色林果基地6.13万亩,2011年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2万亩,今年以来新建特色林果基地26.64万亩。建立了金色大道特色林果示范长廊,连片栽植规模达到1.5万亩。

护水治沙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主体

武威市全方位启动实施通道绿化、工业园区绿化、村庄绿化、城镇绿化,努力在人多的地方多栽树,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金色大道绿化按照通道绿化、特色林果长廊、村镇绿化、工业园区绿化和治沙造林五位一体的思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采取市、县区机关干部义务植树的方式,部门归口管理,挂牌承包,一包3年,包栽包活。去年以来,完成金色大道绿化137.9公里,建成宽50―100米的特色林果长廊78.7公里、面积1.5万亩,工业园区绿化114.5公里,治沙造林0.9万亩,两年基本实现了通道绿化、特色林果长廊全线贯通。民武公路红崖山水库段栽植刺槐大苗2500株,荣达公路采取义务植树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的形式植树60.72万株。以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为重点,开展田间道、乡村道、农田水利渠道及村镇街道、村庄外缘绿化,全市完成农田林网绿化2万亩。建立了凉州区五和乡新沟村、候吉村,民勤县大坝乡五一村、红沙梁乡王化村,古浪县西靖乡高峰村、黄花滩乡黄花滩村等6个农田林网示范点。

在防沙治沙技术上,武威创造出了“麦草沙障+梭梭”的治沙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投资少、成本低、材料充足、治理效果好的防沙治沙路子。在民勤老虎口、青土湖、沙咀墩等不同类型区域进行不同树种、不同条件治沙造林技术试验,筛选符合沙区实际、固沙效果显著、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在特色林果栽培上,大力推广“一条通风带、一个标准坑、一筐农家肥、一株标准苗、一桶救命水、一幅保温(湿)膜、一种矮杆夏禾间作物”的技术措施。在技术服务上,建立由省级专家、市级专家、县区工程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组成的林业技术服务团队。

武威市组织实施了以民勤西大河、青土湖、龙王庙,古浪县、凉州区民调渠沿线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辐射带动周边的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今年全市完成治沙造林12.67万亩,高标准建立了5000亩以上的示范点3个、1万亩以上的示范点6个,在治理规模、治沙网格设置、树种配置、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民勤西大河、青土湖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示范区,集中展示稻草高立式、草帘子黏土混合式和红泥浆沙障等12种材料、17种不同的治沙模式,建设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带。凉州区红水河东岸民调渠沿线采取“麦草沙障+梭梭”的技术模式,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1万亩,引进防渗、透气、保水性能高的生态透气防渗砂,采用“麦草沙障+生态砂+特色林果”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完成生态砂治沙造林示范2000亩。古浪县民调渠、金色大道沿线完成治沙造林4.15万亩,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开发新思路,在民调渠沿线发展沙漠生态枸杞3500亩,并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补种、补播和围栏等措施完成封沙育林(草)9万亩。

推荐阅读:

福建南安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工业强市不忘绿色追求

江西瑞金:生态立市林业先行

内蒙古赤峰“生态立市” 敢叫“沙海”变“绿洲”

江西瑞金高举“生态立市“大旗 三十万亩绿色产业建起来

(来源:新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