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3日消息:编者按:20多年前,哈尔滨这座位于我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曾经是很多北方城市进行绿化工作时学习的榜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仅没有让这项优势发扬光大,反而在一个个绿化理念的影响下迷失了自己。对它来说,最重要的除了找对路,还要坚持走下来。
近20年来,哈尔滨的城市绿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其间,树种变化,模式更迭,理念之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发展链条。城市管理者和绿化专家一直在艰苦探索适合我们城市的绿化模式,事实证明,城市绿化迫切需要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此时,绿化新理念应时而出。
虫害之变:本土树种势微
哈尔滨的绿化底子并不薄。从事60多年绿化工作的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聂绍荃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前哈市绿化一度全国领先,不时有外地专家来学习经验。
然而,有专家指出,哈市多年绿化的结果,却是在全国城市绿化中排名越来越靠后,甚至有了“垫底”的危险。如此重视绿化的城市缘何走到了今天?
20年前,哈市一次极寒天气和病虫害,使本地树种让出了绿化主力军位置。一位绿化专家回忆,当时相关部门单方面将问题归于本地树种的病虫害,将榆树等树种排除在了骨干树种之外。之后几年,一场“天牛”病,又把糖槭树排除在骨干树种之外。加上杨柳飞絮等问题,本土几大骨干树种地位都出现下降。
“其实病虫害是城市绿化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有病虫害先否定树种,这是不科学的。”哈市园林学会理事长冯美瑞认为,绿化和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后期的管护和养护,不能栽了树就算“绿化”。选择树种种植、专业养护研发、系统的病虫害防治,对于绿化是同等重要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但是,专家的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少种本土树种,城市绿化种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绿化工作。
逐利之迫:绿化空间渐窘
也是在20年前,哈市本土树种地位下降的同时,园林业正式进入商业化时期,大批园林公司迅速崛起。这些园林公司为追求商业利润,竞相引进外来树种。但在引入树种时,他们并未充分考虑其是否适合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导致“本地苗圃不育本地树苗”,本地树种发展停滞;而后来事实证明,外来树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气候,未能在哈市站稳脚跟。
市场运作放弃了宏观规划,一味追求景观效果和短期效应,却忽视了生态效应和长远发展。
绿化专家冯美瑞记得,上世纪80年代,哈市的工厂、居民区都是森林式绿化的样板,引来北京科研团队来哈调研。上世纪90年代末,哈尔滨迎来了城建大发展,很多工厂退出二环主城区,大量住宅楼拔地而起,大量的路桥开始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成片的工厂里的林木,为城市发展让路,部分林荫大道消失了。
“如果这些厂区树木得到有效保留,现在的绿化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专家们惋惜地说。“想种树都没地方了”,只能通过彩化等园林观赏方式弥补,却远达不到绿化的生态效果。在商业化面前,绿化的生态作用被舍弃了。
理念之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细数哈市绿化之路,聂绍荃一语中的:“绿化理念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缺少宏观长期绿化规划引导是重要原因。十年树木,绿化工作不能急于求成。”
其实,哈尔滨早在20多年前就曾提出过“城市绿地远期系统规划”问题,但一直没有以官方形式确定、下发。提及此事,当年起草这一文件的绿化专家张志相非常遗憾,没有系统规划指引,绿化必然形成短期效应。
一种树木栽植的效果需要七到八年时间才能显现,但频频转换的绿化方向,让哈市绿化工作形势越来越迫切。参与多年绿化工作的专家回忆,进入2000年,冰城绿化开始了“大树进城”,目前经纬街、和兴路两侧的五角槭、银中杨才开始显现效果。但当时由于操作中忽视了树木的适应能力,很多从林区直接移植的树木因水土不服没有成活,同时当年干旱,没有及时科学养护,也导致很多大树死亡。
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如何改善,绿化理念再次转变。近十年间哈市又不断地学习大连种草、学习沈阳密植……“不断改进的绿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否适合本地,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看出效果。”聂绍荃总结说:“不能单纯地否定任何一种绿化形式,重要的是它是否科学,是否得到了坚持,城市十余年的绿化工作缺少的,恰是一份科学理念和坚持。”
近日,在哈尔滨市政府绿化会议上,宋希斌市长提出了“前人栽树、给后人留下一片阴凉,未来十年内不能伐一棵树”、“柳、杨、榆、糖槭作为乡土树种,今年要成为城市绿化主角”等理念。
“栽树是荫及子孙的事情,只有科学地种、有效地管,才能让城市绿化稳中求发展,才能在几年后真真正正看到绿化效果。”听到这些,聂绍荃教授感慨,这些绿化理念让哈尔滨的绿化看到了希望,若这些理念能落到实处,“几年后且看效果!”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花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