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9日消息:走进江苏省仪征市新集镇的光明村,白墙青瓦,绿树葱葱,碧绿的湖水泛着渐渐清波,时而一群白色的鸭子在湖面上嬉戏。整洁干净的村边小道两旁,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仿佛让人置身于桃源村内。而就在今年3月以前,村庄脏乱不堪,泥巴路上随处可见村民随手乱丢的垃圾,河面上飘着大量水草和皮屑烟头。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村庄环境整治让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在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或许许多农村都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农村人的居住,生活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老百姓和政府关心的问题。2011年9月以来,江苏省正式启动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村庄环境改造成效日渐显现。9个月以来,江苏13个地市不少村庄都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在南京浦口区陈庄村里,记者看见的不仅仅是绿树红瓦,潺潺流水,一亩亩的苗木也尽显眼前。由于陈庄村盛产苗木,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部领导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仅保留了村民种植的苗木,还统一规划,在每家的苗木园外建起了漂亮的篱笆木栅。
“在整个过程中,村领导都仔细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不仅全部保留我们自家种植的苗木,还统一规划,整个村子被苗木环绕,错落有致,远远的一看,就像是走进了欧式田园村庄里。”一位多年种植苗木的村民告诉记者,整治后村庄不仅温馨怡人,村里还积极联系木材商,人均每年的收入都在1万5左右。
为了保证村庄环境改造过程中的科学严谨,江苏省住建厅连同各地市聘请了13名著名设计大师对口指导村庄建设。在记者走访陈庄村的时候,对口指导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特意来到陈庄村考察指导。
齐康在走访了一圈之后,对村里在整治过程中不仅没有破坏原始生貌,还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表示欣喜。“村里不仅有苗木,还有天然的温泉水,这轮改造让我最欣慰的就是村里彻底对泉水进行了整治,村民们不仅能利用干净的水洗衣服,还能用温泉吸引游客,打造乡村旅游事业。”齐康说。
而在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林苗圃村,这种借助村庄本身资源进行村庄改造的方式,在带给村民买美好环境的同时,更是发展起苗圃、农家乐等特色产业。记者看到林苗圃村村民在房前屋后大量栽种了银杏树、桃树、梨树等经济树种。当地村民介绍,种植这样的树木,一直是林苗圃村的习俗,往年只是靠贩卖树苗赚钱,如今规模化的管理,形成了农家乐的特色旅游产业,吸引大批城里人前来游玩。
在采访中,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对记者说:“江苏村庄环境整治不仅是村庄环境改善,还应该变成江苏乡村特色彰显、保护和再现的过程。”
旅游特色突显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
“你看我们的村子,活脱脱的一个苏州小园林,每个周末都要吸引大批的游客到我们村子里游玩,城里人对我们生活在如诗如画般的地方很是羡慕,都乐不思蜀了。”5月25日,常熟市古里镇苏家尖村村民陆有生对记者说道,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不少村庄都结合水乡特色突显自身优势。在苏家尖村,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江南特色房屋沿河整齐而建,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杨柳,一曲曲娓娓动听的苏州评弹在村中悠扬响起,让人置身于园林般的村子不愿离去。每到傍晚,村子里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挤满了前来娱乐的村民,有的看着电影,有的玩着扑克,一片温馨祥和的盛景。
“没整治之前,别说出来打牌了,就是出门散步都没几个人,臭烘烘的河水,让人讨厌的蚊虫,都把村民们锁在了家里,没人愿意出门露个脸。”古里镇党委书记曹国芬对记者说道。“而你看现在,晚饭后,村里尽是散步的人们,活动中心里挤的都是人,人人都愿意出来走走。”
在村里,记者还看到在城市里常见的节能路灯、瓜果皮箱、污水管网、水冲式公厕等公共设施,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村庄环境整治不仅仅只是一项整治工作,应该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乃翔说道,“改造不能仅仅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必须要提高村庄的功能配置。在城里能够享受到的公共设施配置,在农村也要同时实现。让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紧邻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溧阳市竹塘村同样发挥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在整治行动中确立了打造乡村旅游的目标。一方面政府出资拆除旧房在旧地重建,另一方面还保留了具有悠久历史气息的老派建筑,有意识的发展乡村游。如今,来天目湖游玩的游客不止只是停留于美味的鱼头香气,还特意在竹塘村驻足停留,欣赏美景。
“苏南地理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迅速,整治的同时完全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风貌的塑造,除了给予农民优良的生活环境,还大力推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江苏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赵庆红说。
环境改造更需人治
“村子环境好了,不能只是一段时间,不能只是一会,美好的乡村,更需要村民们自身的维护。”对于整治成功后如何延续美丽的现状,古里镇党委书记曹国芬表示,“村里首先成立了环境督查志愿队伍,定时对村里环境卫生进行查看,同时还不定期的举办文化宣传,让环境整治工作印在每个人心里,一直延续下去。”
苏家尖村的周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就自愿加入了环境督察队伍,近两个月的督查工作让“环境整治靠人人”的理念深深烙进老人心里。“村里的改造给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村里人现在都很自觉,没有人说去破坏环境,大家都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干净的家园。”
“每一个村庄都应该留下一座标志性的房屋,这个房屋代表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沉淀,让村民的后代去看看自己现在所处的美丽家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在浦口,齐康这么对记者说道,“整治的目的不能只是暂时的,我们想要把这种舒适的环境传承下去,让今后的人都能自觉维护自己的村庄。”
对口指导溧阳村庄整治的江苏知名设计师,南京大学城市与建筑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在对竹塘村指导时,也明确表示要使村庄整治行动持续良好发展下去,必须要使老百姓热爱自己的家园,从内心去爱护自己的村庄。“我们现在所做的,无论是整治行为,还是前期设计,都需要让村民从本身去尊重自己的家,只有自己爱,别人才能爱。”
同时,丁沃沃还表示,文化的积淀对于村子本身也很重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风貌,我们要让村民们自己能‘读’出历史,‘读’懂文化。”在丁沃沃看来,“人治”比一时的改造更能延续村庄改造的幸福成果,才能做到真正的延续。
据赵庆红介绍,自“村庄环境改造”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未来预计到2012年底江苏将完成5.83万个村庄整治任务,并力争实现“2013年苏南提前完成,2015年全省普遍改善”的目标。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