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9日消息: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湿地报告》西北组的成员,记者在宁夏境内的采访中深深地感受到:当地有一批在为湿地保护和利用坚守和奉献的人,他们对湿地的守望源自对绿色的信念和梦想。宁夏中卫湿地办负责人尚子华形象地对记者说,我们搞林业和湿地保护都有一个标志性的脸,你发现谁脸最黑、皮肤最粗,谁就是。
记者了解到,宁夏一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名副其实的生物超市,全球8条鸟类迁徙通道中有2条覆盖宁夏,贺兰山区还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宁夏被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生态非常脆弱,湿地更显得珍贵。
近年来宁夏湿地保护恢复多有大动作,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还提出了“黄河金岸、绿色长城”生态理念。宁夏湿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增加了30万亩。还在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第九个建立湿地立法。
宁夏在湿地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成效不是数据和做秀,是实实在在的,记者生活在这里感同身受,现在冬天脸上不用擦油了,皮鞋多日不擦还是油亮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和区域气候环境或许还有更大范围上的生态积极意义,都与一群奉献热爱湿地和绿色事业的人密不可分。记者在这里只提到在几天内采访了解的几个人,为他们速写几笔,造个小像。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这些为了绿色信念的湿地守望者。
被称为“大漠之子”的干了三十年林业的哈巴湖林场场长张生英,扎根荒漠,带领职工治理荒漠30余万亩,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实现了“人进沙退”,建设推动哈巴湖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实践创造“沙柳深栽技术”,提高了沙漠苗木成活率,被以色列等国家所借鉴。张生英实现了自己人生“多为大地留绿荫,少给人生留遗憾”的理想。
绰号“爱鸟先生”的尚子华,是宁夏中卫湿地保护的先行者,一个为湿地保护“疯狂”工作的林业人。提起鸟儿的话题,他便如数家珍,能给你讲出许多道道,特别是湿地鸟类更是他的强项。他爱湿地保护甚于一切,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使不完的劲。在地方利益与湿地保护冲突中,他总是高声疾呼,维护湿地保护重要地位。先后申报建设腾格里沙漠湿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
在宁夏黄河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处的黄沙渡口,曾经的煤炭商人刘军竟然决定将上半辈子赚来的钱投入到这块荒地上来;置身荒漠,一年365天他有360天住在沙漠,十年用心谱写绿色的乐章,守护出一片翠绿的湿地。他黑红的皮肤和朴素的着装已与当地的村民没有区别。守望湿地成为刘军日复一日不变的生活。
还有一位是一直义务陪同西北组采访的已经退休的宁夏湿地专家孙胜民,今年60多岁的他一提到湿地就来精神。记者对宁夏湿地不了解或者有疑问,录老师总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他对宁夏的湿地的感情极深,并充满自豪。他认为现在宁夏的湿地保护绝对在全国处于前列,代表着西北湿地管理的科学水平。而他也将继续课题研究关注湿地,爱护湿地。
记者虽然只提到了四位,但他们代表着一个群体,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故事。记者最想说的是,宁夏位处黄河重要生态区域和风沙进京的主要源头,这里加强湿地保护,就是保卫母亲河,就能有效防止沙尘肆虐。
相信有更多胸怀绿色之梦的湿地保护者的坚守,“宁夏多种一棵树,北京少落一粒沙”生态效益正在随时显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