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4日消息:与大多数芜湖人一样,在去黄石采访之前,记者对这个城市十分陌生。不过,黄石一处“西塞山”的地名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人们熟悉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句。黄石的西塞山今天会是什么样子,记者不禁充满期待。
我们的采访车行驶在黄石的湖滨大道上,黄石的城市格局在车窗外徐徐展开:城市一面临江三面环山,城市中心区有一个磁湖,湖很大,面积超过10个镜湖,湖内碧波荡漾。青山绿水之间便是黄石的主城区。尽管陪同我们的黄石日报同行说,此西塞山是否就是张志和《渔歌子》词中的西塞山目前尚有争议,但记者感觉,这里的环境契合张志和笔下的意境。
黄石展现给人们的是她的美。在环境建设方面,黄石交出的成绩单与芜湖大致相当,同为国家园林城市,同是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城市,但是环境建设的内涵却不尽相同。这要从黄石曾长期拥有的一个不雅绰号——“光灰城市”说起。
黄石以蕴藏丰富的铁矿石、铜矿石、石灰石等资源著称,这里盛产水泥,是我国最早的水泥企业之一华新水泥所在地。在干法水泥工艺未普及前,出水泥的地方都是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黄石是我国近代矿山开采和冶炼业的诞生地,大工业的烟囱林立加重了城市的粉尘污染,历经百年的大规模开采,让原先葱绿的青山出现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塘口”,伤痕累累。灰色一度成了城市的底色。
环境建设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硬指标。一个烟囱林立、灰尘弥漫的城市,即便GDP再高,财政收入再富裕,也不可能凝聚人气,给人以幸福感。黄石将生态转型作为推进城市全方位转型必须拿下的硬仗,实施了总投资达60多亿元的一大批节能减排项目,其中包括新冶钢高炉综合利用改造、有色转炉系统节能改造等。该市痛下决心,先后关停“五小”企业千余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47.37万吨;淘汰小造纸产能1.6万吨,关停4台火电机共计15.4万千瓦,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和黄荆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该市还通过制定实施循环经济“310”工程,全力推进新冶钢等5家企业实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和黄荆山低碳工业园建设。与此同时,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启动。黄石先后投资近100亿元,实施辖区内湖水生态治理、对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等327个开山塘口和5.56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进行系统修复,重点整治板岩山地质灾害等300多个。在市区范围内,以沿路、沿湖、沿山、沿江绿化和公园、庭园等“四沿二园”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在黄石所属的市县区中,大冶的生态修复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大冶先后启动和编制了全局性或流域性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规划8个,总建设资金超过150亿元。其中《大冶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总投资20.31亿元,通过实施75个整治项目,综合治理污染严重的大冶湖生态环境。大冶还投入重金实施矿区治理、湖港治理等一批项目,先后完成了刘家畈矿区、灵乡铁矿陈铁矿区塌陷区部分村庄的整体搬迁。通过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目前也全面展开。
环境建设投入巨大,还需要一定的周期。黄石创新方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创新用地保障机制。黄石市在湖北全省率先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近3年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支持企业“走出去”探矿采矿,实现采矿权有偿价款8亿多元,实施省、部级找矿项目16个,支持大冶有色等企业收购控股省外、境外5座矿山,拓宽了企业生存空间。在开展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黄石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通过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99万亩。环境建设有效保障了新项目的建设用地。
沿江开放20年间,黄石成功实现了从“光灰城市”到国家园林城市的蜕变,生态文明得到有力彰显,城市变得秀美宜居。黄石制定的新目标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力争夺取中国人居环境奖。
推荐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