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8日消息:牺牲资源环境作为代价的高碳模式,长期以来使得贫困地区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越穷越砍、越伐越穷”,生态和经济面临着“双输”的局面。
由此,相当部分的贫困区自然也成了生态脆弱区,如何在再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中寻求低碳模式和策略,因地制宜开展一些CDM项目,成为扶贫的又一新方向。
近日,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国龙(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共同实施的“低碳扶贫开发项目”在北京启动,此项目被认为是扶贫、碳汇造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有益尝试。
所谓“低碳扶贫”,意指在反贫困过程中,将贫困区域作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大系统,全面分析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
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物资、扶贫教育和扶贫发展等各个环节,提出节能减排、减源增汇的目标、方法和措施。
而在扶贫农村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或控制CO2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创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的、低碳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按照计划,国龙公司将向晋中市的左权、和顺、榆社、祁县和昔阳五个县共115个贫困村捐赠100万株杨树苗,以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群众收入。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黄祖绍介绍,国龙公司捐赠的100万株杨树苗,总价值约1000万元人民币,是低碳扶贫开发项目工程的一期工程,工期预计为两年。
记者了解到,按一般杨木材上市价计算,一亩五龄速生杨树木材生产纸浆8吨多,市场价7500-8000元/吨,每亩产值6万余元,平均每亩每年产值12000余元。
晋中市市长张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低碳扶贫是碳汇造林的新探索,可以为我们广大的贫困地区带来致富的新的希望,这种模式应该大力推广。
事实上,类似的模式早在五年前就已发轫,生活在云南、四川等地的农户通过种植麻风树特殊树种来生产生物燃料,以提高当地的能源供应。
据了解,许多省市在“十二五”期间,将会继续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保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珍贵树种、林下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荐阅读:
(来源:每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