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日消息:一场熄灯接力,在全世界传递,沈阳重现“黑色浪漫”。
金廊局部瞬间熄灯
“3、2、1,拉闸,熄灯!”昨日20时30分,在沈阳市城建局市容景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巍操作电脑关闭了金廊的电闸,刹那间,金廊沿线的景观灯饰部分进入“睡眠”状态。
陈巍介绍,金廊夜景观设施南起机场路入口,北至北陵公园、友谊宾馆,全线21公里,共有各类亮化灯具约50万盏,纳入集中控制系统范围约35~40万盏,总耗电量约4600千瓦时。
在本次活动中,金廊皇姑段从泰山路到昆山路等点位的景观灯在20时30分统一关闭,彩电塔等建筑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太原街和大学校园响应活动
昨晚,沈阳金廊的“黑色浪漫”还蔓延到了太原街和沈阳北部大学城等地区。在太原街和中华路区域,刚到20时30分,30余户商户都关闭了景观灯。工作人员在商厦内打出标牌,提示顾客当日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提倡熄灯。
与此同时,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0余所学校都通过各项活动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内,一些同学在校外做起了运动,并手持蜡烛在宿舍外感受浪漫。
全市节电4万度
在昨日的活动中,沈阳市有大约数十万市民响应了本次活动。经过沈阳供电部门的测算,沈阳地区有功总加曲线图显示幕上,显示节电为4万度。
去年活动日当天,节电量为5万度。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媒体主管曾铭表示,去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在《沈阳晚报》的努力下,沈阳市以官方身份加入这一活动,今年仍然为“地球一小时”活动提供了帮助,对此表示感谢。
活动助力
地球一小时”助力“微笑沈阳”
昨日,沈河区五里河街道盛华苑社区举行“微笑绽放国学大讲堂活动”,响应本报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地球一小时”作为“微笑沈阳”的一部分,提倡节能减排。沈阳大学教授张国明以“国学”为题,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资源浪费。张国明告诉记者,国学中崇尚简朴生活、淡定优雅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微笑沈阳”、“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得到体现。当天,盛华苑社区一些居民也响应了熄灯号召。
新华速评
低碳生活绝不是关灯了事
一小时的节能生活在过去6年里蔚然成风,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可无论如何“时尚”,都改变不了一个现象:地球温度仍在逐渐升高。很多参与者在“挨过”一小时黑暗后,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仍继续他们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直到下一年熄灯的那一小时来临。低碳生活绝不是关灯了事。低碳更多的是选择。有效削减碳足迹的做法来自生活中的每一小时。比如想泡茶时,尽量用煤气烧水而不用电水壶,因为后者的碳排放远高于前者。在一段时间内坚持素食也是不错的低碳选择。
本报调查
55%被调查者从没算过家里电费
你家的电费多少钱?昨日,本报发起《地球一小时》调查问卷获得广泛支持,55%被调查者称从没算过家里电费。
75%被调查者会关厨卫灯
本报发起的《地球一小时》调查问卷共有2232人参加,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为2036份。
两室一厅的房子至少要装上5盏灯,这还不算上平常使用的电视机、电冰箱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目前沈阳的电费是每度0.5元,按照平均每月用电200度计算,市民每个月电费至少花费100元钱。
被调查者认为,由于电冰箱需要24小时通电,所以可能会费些电。同时,75%的被调查者使用过厨房和卫生间后都会把灯关掉。15%接受调查的市民,会根据家里的亮度来选择是否会关掉厨房和卫生间的照明灯。
65%被调查者倾向于机动车出行
“地球一小时”活动主旨就是节能减排。近日,沈阳汽油价格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上涨,市民对于机动车出行开始计算成本。本次的调查问卷显示,65%的人倾向于机动车出行。而从出行天数来看,35%的人表示不会天天开车出行,60%坚持天天开车,5%的人只选择在周六日出去玩的时候才会开车。与此同时,地铁成为市民出行选择的新宠。约有30%的调查对象宁愿放弃驾车,选择地铁出行,原因是“不堵车和省能源、省钱”。
60%被调查者会参与“地球一小时”
调查显示,沈阳人对于“地球一小时”表示认同。去年沈阳成为“地球一小时”中国内地首个官方参与城市,引发了沈阳市民对该活动的关注度。
70%被调查者认为节能和自身息息相关。至少有60%的被调查者会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在这一个小时的黑暗里,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出去逛逛,感受一下难得的城市夜景。还有40%的市民觉得趁这一个小时休息一会儿。
参加调查问卷的市民,都对这种节能减排的活动表示赞同,没有调查对象不愿参加“节能减排”活动。
推荐阅读:
(来源: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