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2日消息:无锡最长寿的一棵银杏树已经860岁了,600岁以上的古树中就有5棵银杏。在无锡市古树名木的名单上,小娄巷有一棵140岁的牡丹,十分珍贵,是名单上唯一的开花灌木。昨从市市政和园林局了解到,从去年9月开始,园林部门对我市已公布的五批531棵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主要是对古树名木重新拍照、建立档案等,现普查工作已全部结束。
根据普查情况,我市的古树名木保护情况整体较好,市区现有成活的古树493棵,其中一级古树45棵,二级古树414棵,三级古树34棵,未发生人为破坏导致死亡的现象。
30年来有38棵古树死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就对古树名木保护挂牌。此次普查中发现,自古树公布以来的30年里,有38棵古树死亡。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一定比例的死亡也属正常。据统计,38棵死亡的古树中有一级古树3棵,二级古树31棵,三级古树4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范围扩大,对地下水土影响很大,导致古树生长的水土环境变化较大,我市古树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古华山路和通惠路的交界地原来有个工厂,厂里有一棵苦楝已届百岁了,编号“118”。后来修路时,苦楝所在的地方变成了一处交叉绿地,因周围环境变化,这棵古树最终因为不适应而枯死。市绿化管理站的专家殷正新介绍,道路改造和房屋建设的标高变化,使得古树生长环境变得恶劣,严重影响了古树的存活。
一棵树龄已经100多年的朴树,其经历也颇为坎坷。数年前,它就被迁移过一次,移到了吟苑公园外,当时存活了下来,但去年却在修路过程中不幸死亡。专家说,普查中发现,因出让土地时未在地形图上标注古树名木位置,导致古树被迫迁移或在建设、拆迁过程中生长出现异常,有9棵古树因此而死亡。
此外,少数管护单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薄弱、养护管理不到位,导致古树长势较差,最终有7棵死亡。而因发生病虫害或达到存活年限死亡的古树也有5棵。
10余棵病危古树正在抢救
银杏是长寿树,古时候多种于寺院内。在我市挂牌的531棵古树中,银杏就占到了近一半。在马山祥符寺,有一棵目前我市树龄最大的古树编号“003”银杏,860岁,如今已病入膏肓,园林专家正在设法抢救。据了解,此次普查过程中发现有10余棵长势不佳的古树,由园林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各管护单位根据整改措施和保护意见,也将采取保护和复壮措施。
锡惠公园景山堂南有棵140岁的黄杨,编号“530”,原来长势很好,在2008年雪灾时因积雪被压断了枝条,形态受到严重破坏,如今也是岌岌可危。现惠山区匡村中学的古树麻栎虫害较重,梅园公园古树受白蚁侵害较严重,专家建议应立即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除了要防止人为进入踩踏,管护单位也要对古树定期松土、施肥和进行病虫害防治。
保护古树名木人人有责
根据《无锡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若确需移植古树名木的,应当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
现位于太湖大道金塘桥西侧的两棵银杏,编号“006”和“007”,树龄已有370岁、420岁。当年,它们被迫迁移了几十米,所幸存活了下来。在太湖广场地下隧道建设时,建设施工单位提前部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为古树让道。如今,这两棵银杏长势良好。
作为城市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古树名木具有较高的科研、生态、观赏和科普价值。为此,园林部门也呼吁广大市民应提高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职能部门、养护单位等应加强保护措施。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进行古树位置规划定点,加强土地出让、规划、建设工程中对古树的就地保护措施和避让方案,以免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影响古树生长。
推荐阅读: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