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日消息:兴陇之要,其枢在水。“水”对甘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降水量稀少,河水补给不足,甘肃省素以干旱著称,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境内许多区域是“以引、提河水灌溉为主、机井补充为辅”的沙漠绿洲。地下水开采量大成为甘肃省用水的一大特点。
地下水开采量有多大?张掖地下水开采量占允许开采量的88%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境内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水系,水资源已不同程度出现紧张。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成为主要水源。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开采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0.8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23亿立方米的88%。
张掖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的观测资料显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现了生态湿地面积萎缩、河流湿地面积锐减、生态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剧等问题。
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胡小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迫于流域调水农田受旱的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采总体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全区共有机井2651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2416眼,年提水量1.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井65眼,年提水量0.25亿立方米。目前,甘州区25%的农业、95%以上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
地下水压力不仅出现在张掖市。据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王志强介绍,甘肃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41.7%。内陆河石羊河、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100%。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从目前全省水资源供需分析,全省缺水程度14.31%。“十二五”期间工业、农业、生态缺水程度分别为11.0%、17.2%和17.4%。
如何打破缺水瓶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要减少地下水开采,就需要打破缺水瓶颈。而如何打破制约甘肃发展的缺水瓶颈?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怀录教授认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超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陈怀录介绍说,同样面积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大不相同。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人口承载量不超过20人/平方公里和7人/平方公里。而甘肃省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现在的实际人口承载量是58人/平方公里,若减去沙漠所占面积,则人口超载更严重。
陈怀录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应首先对人类自身的活动方式进行调整,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之不但不再加重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增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如何减轻环境压力?城镇化或是“减压”的核心
对于水环境先天脆弱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西部地区,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不发展的环境问题”。东部很多城市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是快速城镇化造成的,而对西部,可能恰恰相反。
许多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既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率,又有利于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农牧人口分布和密度,减轻水土流失区和耕地的压力,达到还田于林的目的。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加速城镇化发展并不必然地导致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陈怀录认为,“以甘肃省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西北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非农产业并加速城镇化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核心。可以通过加速城镇化,鼓励一部分人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来保护脆弱的生态。”
“在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选择城市主导产业时,必须以水为主线展开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白永平教授认为,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由传统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的转变。
铿锵都市:看不见的地下裂缝有多大?
上升的经济和下沉的地面,是我国众多城市的两个标签。然而,在上升的经济中下沉的何止是地面?
下沉的地面下,是不堪负重的地下水。禁采、封井、引水、回灌,各地纷纷推出举措。可是,超采地下水说停就能停么?
禁采地下水,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开采,是不是意味着用水量的减少?不是。禁采等措施只是行政命令,对水的需求是刚性的,并不会因为禁采这一要求而降低。那这些需水量怎么解决?显而易见,转向地表水。然而,地表水不曾增多,地表水的压力转向何方?在地球上,水圈是一个系统,地下水水位下降并不仅意味着地下水的危机,更意味着整个水资源系统的不堪负重。地表水开采量增加之后,地下水量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整个水资源系统依然难以摆脱困局。从某种程度上说,仅仅要求禁采地下水,将目光转向地表水,这种做法难免有自欺欺人之嫌。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仅仅依靠禁采并不能遏制住地下水下降的趋势,于是,更多的地方将视线放在了开源上。引他乡之水,缓本土之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水危机,可对整个水资源系统来说,水量并未增减。而水是流动的,正是由于地球水圈这种永不停息的大规模水循环,才使得地球表面沧桑巨变,万物生机盎然。引水之法,虽可保全当地的地下水水位,但是他乡的地下水资源或许正受到不易觉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禁采还是引水,虽可解燃眉之急,但对于控制地下水系统超采来说,或许还不够。症结在哪里?在于人们的需求欲望。禁采不行,开源也不行,究竟怎么才行?办法惟有一个:节约用水。
节水,这并不是新话题,甚至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然而真要做到节水,并非易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我们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勺。怎么节约使用这一汤勺水?一要用得少,二要用得妙。减少不必要的用水,这是节水;将每一滴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将每一滴水用足用透,提高用水效率,这是节水;还有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即少排污水。数据显示,1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惟有少排污才能保住更多的清水,这更是节水。若不能从源头上节约,恐怕停止超采地下水会成为运动式的口号。
跳出地下水本身再来看地下水超采这一问题,或许会面对更加棘手的难题。我们禁不住再一次发问:超采地下水真的说停就能停么?
一位经济学家在《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中这么写道:“中国为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数量最巨大、成本最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幸福安宁的道德资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资源……当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中国经济秩序。”
看完中国经济的窘境,人们或许会联想到地下水超采这一现象的深层危机。地面裂缝让人震撼,可是,看得见的是地面的裂缝,监测得出的是地下水水位,人们看不见的裂缝有多大,监测不到的系统损害又有多大?
地下水不仅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地下水水位变化,随之而来的沼泽化、盐渍化、滑坡、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人们可否视而不见?而水资源变化带来的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等地球构成的变化,有多少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对水资源的开发,源于巨大的需求,巨大的需求源于发展的欲望,发展的欲望源于贪婪的盲目。这份贪婪让多少资源被掠夺?如果说,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地下水超采的影响,并正在付诸行动,那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危害有多少?如果说,这些行动可以遏制地面沉降并修复地下水位,那还有多少消失的资源永难修复?
退一步说,地下水超采本身或许说停就能停,但那些因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带来的诸多影响,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裂缝,那些城镇化过程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那些可修复和不可修复的资源伤害,也是说停就能停的么?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