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日消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现代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原因是当前人们举措失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历史时期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延续。
人是环境的承受者,也是环境的缔造者,自人类产生以后,环境随之发生着相应变化,因此人类自身变化也是促使环境变化的一个因素。以人口变化与森林变迁为例,西汉凉山地区人口密度约为3.8人/km2,东汉约5.7人/km2,而凉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在80%以上;唐中期开元年间人口密度约为5.9人/km2,森林覆盖率大致在80%左右;清中期嘉庆年间人口密度约为25.3人/km2,据专家研究其时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凉山地区森林覆盖率与此数较为接近。可见自汉至清,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凉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密度增加反映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降低反映森林植被的萎缩,说明人口增长对森林植被萎缩有较大影响。其次,人口分布对森林变化也有影响。历史时期凉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交通道路沿线城镇居民点及其附近。研究表明,这些地方林木资源消耗量最大,森林面积萎缩也最快。此外,外来移民对凉山地区森林变化也有较大影响。凉山地区历史上有五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每次移民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消耗,进而导致森林植被萎缩。森林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增多和野生动物资源锐减。因此伴随森林植被萎缩出现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也是人口变化所造成的。人口增长加大了环境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局部区域环境承受力时,环境状况就开始恶化,各种环境问题就相继出现。
水土流失是地表植被破坏后,泥土在雨水冲刷下出现的现象。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山深木茂”,森林茂密,后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森林植被面积的萎缩。历史时期对凉山地区森林植被面积萎缩产生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主要有:(1)垦荒毁林。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片面强调农耕经济的发展,致使凉山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由以畜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农耕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耕地面积扩大来实现的,耕地面积扩大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毁林垦荒实现的,垦荒使大量林地被毁,“旧为密箐,近已开垦过半”,是对垦荒毁林的真实记录。(2)矿冶业消耗林木资源。汉至清代凉山地区铜、铁、金、银、铅等矿产陆续开发,而冶炼铜、铁、金、银、铅矿的燃料为木炭,烧制木炭需砍伐林木。冶矿之初“山林树木,随处烧炭”,林木伐尽后,“炭窑日远,供送不易,煎炼愈难”,矿冶导致冶矿地附近森林大面积消失。(3)用材林木采伐。用材林木采伐包括皇木采办、商业性伐木和民间用材林木砍伐。明清凉山地区数次承担皇木采办任务,经过规模性采伐,清道光以后已无巨木良材来承担皇木采办任务。商业性伐木也消耗不少林木,宋代黎州、戎州,清代的雷波厅都有商业性伐木,伐木导致“数十年盘错之物斩伐无遗”,民间用材林木消耗则随人口增加而增加。(4)柴薪砍伐。在煤炭、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之前,凉山地区燃料主要靠柴薪,柴薪需求量也是随人口增加而增加。(5)林特产品开发。凉山地区竹类资源、野生药材资源、野生可食用植物资源很早就得到开发,对野生植物资源也形成一定的消耗。
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萎缩消失,凉山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早在清代中期,安宁河、马边河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就已较为突出,清乾隆37年7月安宁河大水,河中泥沙掩埋马厂农田1855亩,嘉庆年间马边厅东原宽约1里的黑龙池因泥沙淤积缩小至1丈大小。其他如金沙江主干道、雅砻江及其支流盐井河、安宁河支流孙水河、大渡河及其支流尼日河、马边河等河流中泥沙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清代中期以后凉山地区各地水土流失现象已极为普遍。看来,凉山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也是由来已久。
随着森林植被萎缩消失,森林对区域性气候调节能力下降,水灾、旱灾、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山崖失去森林保护后,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多。气象灾害以水灾为例,明清时期发生126次,灾频约为1次/4.32年,而清代267年发生水灾119次,灾频约为1次/2.24年,避开资料记载的时间规律,也说明水灾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地质灾害以山体崩塌为例,西汉至清代15次崩塌,频率约为1次/141.13年,而清代7次,崩塌频率约为1次/38.14年,崩塌时间间隔也呈现缩短趋势。其他如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存在相似情况。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有一定关系。
凉山地区历史时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从动物种类来说,目前凉山地区很多野生动物历史时期已有之,有些动物如犀牛、象等在凉山地区现虽已绝迹,但宋代以前曾在此栖息。从动物分布来看,历史时期虎、豹、熊、野猪、猿猴、狐狸、狼、獭、鹿科动物、野生禽类、鱼类等的分布地域是逐渐缩小,有的甚至濒于绝迹。历史时期凉山地区野生动物变化原因:一是人们无限制捕猎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二是森林面积萎缩使动物栖息地缩小,导致动物分布地发生变化;三是人口增加导致人类聚居地扩展压缩了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迫使野生动物栖息地发生迁徙。
由此可见,当前凉山地区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低下、自然灾害频发和野生动物资源稀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且这些现象也是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延续。究其原因,乃是历史时期人口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压力超过了凉山地区环境的承受力而出现环境恶化的必然结果。
推荐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