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资材网2月14日消息:初建时神采奕奕,几年后伤痕累累、斑驳褪色,目前城市街头的部分雕塑有人建、无人管,曾经多次引发社会舆论关注,比如茂名南路地铁口亭亭玉立的“打电话的少女”,曾被断成两截,甚至一度被掠走。
不仅仅是“打电话的少女”,上海还有其他的街头雕塑,也有屡遭损坏和偷窃的状况,有的公园和社区里的雕塑,采用玻璃钢的材质,日长时久破损和毁坏严重。申城现在街头的雕塑越来越多,据统计已有3500多座街头雕塑,出现破损和毁坏的情况势必也会越来越多。
雕塑一般都建在户外和广场,是大庭广众的文化形象,最接近市民大众,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集中的载体形式,雕塑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体现时代特征的雕塑作品,到底怎么样来爱护、维护,这是一个检验城市文明风范的问题。
大众化的城市文化艺术形态,需要市民大众共同来维护。雕塑的保护和维护,既涉及城市公共文化管理的范围,也是检验一个城市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风范的风向标,不管雕塑造型如何,题材怎么样,采用什么材质,也不论雕塑屹立在什么地方,这种城市文化的艺术样式,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呵护和爱护。
《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城市雕塑的维护、保养实行属地化管理。但由于维护牵涉绿化、河道、街道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实际中形成多头管理,还有的雕塑是只建不管,或建设管理分离的问题,都导致管理维护职责不清、甚至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实在是和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不容的现象。
要确立城市雕塑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还要坚持依法管理的追求,才能够确保上海的城市街头雕塑,有一个能够长久的保护和维护的机制。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法律和规章约束,好在长宁区今年已经开始探索街头雕塑建设的管理操作流程,街头雕塑日常管理确认具体部门和各自责任,落实具体维护资金,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还作出了如何追究责任的规定,明确公共绿地雕塑,维护单位要进行日常清洁维护和定期检修,以防酸雨等自然因素造成金属腐蚀、油漆褪色及突发事件破坏等,这样就从机制和法规层面,保障城市雕塑的日常维护和检修不至于落空,还能够促使老的街头雕塑重新焕发活力和风采。
另外还需要在市民当中大力宣传城市雕塑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明确文明美好的家园,需要文化艺术的氛围和装点,城市雕塑需要市民百姓共同呵护爱护,绝不允许人为的遭到损毁和破坏。
在新的城市街头雕塑建立之前,要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尽可能多的征求居民意见,让居民参与整个过程,那么雕塑落成后,会有更多的居民自觉形成保护意识,珍惜家门口的雕塑,更加乐于亲近和爱护街头雕塑,形成自觉保护的意识,把街头雕塑看成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物,社区街头当中最突出的艺术品,将自己的家园环境装扮富有人文色彩,更加富有文化艺术的味道,一埃发现有人为损毁雕塑的情况,自然会去制止和劝阻,从而推进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市民应有的文化自觉,在雕塑艺术的保护爱护中培养造就市民大众自觉的文明风范。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