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台县:昔日黄沙漫天 今朝风息林茂

2012年12月07日 09:23甘肃经济日报

中国园林网12月7日消息:曾经风沙肆虐、黄沙漫天的西沙窝,如今风息林茂,在良好的生态植被覆盖下,绵延起伏的沙丘尽添生机无限;县城北郊昔日人人掩鼻的城市生活垃圾场,如今已嬗变为群众游人流连忘返的休闲观光旅游区———黑河湿地公园……近日,在高台黑河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后,高台县又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绿化委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这充分彰显了该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建立生态投入机制激发全民建设热情

该县把生态建设任务纳入县乡两级工作目标,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具体地段和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绿化的生态建设责任运行机制。同时,采取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措施,不断健全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全方位、多层次、不间断地抓林业项目争取,近五年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亿元,每年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物资、劳力投入达5000多万元。县上建立育林基金投入造林机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有志之士、企业团体投资搞造林绿化,通过土地无偿划拨、免征土地使用税等措施,在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涌现出了柴在军、赵国福等一大批个体造林大户。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逐年高涨,近五年全县完成各类造林3.67万亩,栽植苗木971万株,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7.5万余人,尽责率达95%以上。

聚焦发力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环境

该县抢抓市委、市政府批复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机遇,切实加大黑河湿地保护力度,以重点实施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工程,推进以湿地公园为主的宜居宜游环境建设。

大湖湾生态新区由新城区、黑河湿地公园和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三部分组成,概算总投资19.65亿元。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形成了东区“曲水”湖区、橡胶坝库区、红西路军纪念林区三大景观,西区开工建设跑马场、汽车自驾营、烧烤营等项目。全面加强2.95万公顷湿地保护工作,先后修建湿地管理站、候鸟疫源疫病监测点和瞭望塔,通过设置围栏、制作宣传碑、埋设界桩等形式,形成了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全面推进园林县城建设,组织实施10万盆(株)鲜花进县城工程,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公园、大湖湾风景区及县府街、安居小区等多个绿化亮点,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050.1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全县9个乡镇驻地平均绿化覆盖率达37.8%。

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持续构筑生态屏障

该县以被列入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生态保障能力。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实施,先后编制完成高台县生态文明工程、三北工程建设、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多项大型规划,保证了生态建设的连续性和科学性。采取人工造林、封滩封沙育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搭配,点、片、网、带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组合,全面进行沙、土、水、田、渠、路综合治理和林网配套,在全县营造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800多条2000多公里5万多亩,全县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3.7%,60万亩耕地全部置于农田林网庇护之中。在绿洲南北两侧,采取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应用滴灌技术、根域限制栽培、“水钻法”植苗造林等技术加大对北部胭脂堡滩、西部西沙窝、南部许三湾滩三个风沙口的治理力度,完成防沙治沙造林2.1万亩,形成了2条南北宽十余公里、东西绵延137公里的绿色屏障。全县形成了农田林网为主体,道路绿化为主线,沟河堤坝为骨干,城镇绿化为景点,乔灌花草相结合、产业生态齐发展的生态格局,林地总面积达8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3.23%。

实施林业产业项目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该县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以培育特色林业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林业产业富民工程,着力提升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政策扶持、科技提升、强化服务等措施,重点推广设施葡萄延后栽培、肉苁蓉栽培、沙棘丰产栽培、酿酒葡萄绿色无公害丰产管理等林业技术项目。依托百万亩优质杂果基地建设项目,全县发展葡萄面积3.52万亩;以格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在沿山地区建成万亩沙棘产业基地;全县育苗产量达到800万株;积极探索沙区肉苁蓉种植的成功经验,发展肉苁蓉3000余亩;积极壮大以马鹿、大雁等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培育驯养繁殖大户15户。全县形成了以葡萄、沙棘、肉苁蓉、林木种苗花卉、木材加工、野生动物繁殖为主的六大生态产业,生态建设产值达3.5亿元,实现了以产业巩固生态建设和带动农民增收“双赢”。  

推荐阅读:

陕西榆林植绿治沙绘出生态文明新锦绣

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绿色密码”

黑龙江:伊春捧起“生态文明”金饭碗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