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5日消息: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近十年来,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布局和总体部署,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整合林业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强化应用,在服务林业发展全局、支撑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创新条件平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深化改革,增强林业科技创新动力
中国林科院1996年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2001年10月,根据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又进行了新一轮改革。此后,全院围绕“到2005年建成亚洲一流、到201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林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配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员分流、制度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总体上达到了改革方案要求,基本实现了科技体制改革阶段预期目标。2004年11月9日,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体制改革评估验收。2005年1月通过了由科技部、财政部、中央编办联合开展的评估验收。2005年以来,我院根据十七大精神和现代院所制度的要求,针对改革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力度逐步解决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关系到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林业建设等中心工作,重新布局科技力量。先后成立了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林业发展战略、森林防火、城市林业、陆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花卉等研发中心,为我院抢占新兴、交叉、前沿学科领域的制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根据林业“三大体系、一个多样性”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我院继续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力度,成立了荒漠化研究所、湿地研究所和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在非独立法人科研机构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二、建言献策,支撑林业宏观决策
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组织专家实施林业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规划编制,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在油茶科技支撑、科技服务林改、支持林业科技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专家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现代农业科技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总体思路框架设计》、以及林业、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五年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为明确我国林业发展与林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深入开展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重大战略研究。成立了以院士、国务院参事和首席科学家为主体的专家咨询组,开展了“水灾、旱灾、雪线、气候变化、绿洲保护对策建议”、“大敦煌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战略”等近50个专题咨询,为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规划”、“大敦煌区域生态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咨询项目实施;组织力量,完成了脆弱生态区退耕还林重大技术、天然林保护工程重大技术、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与评价体系、林业资源监管服务系统、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中国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等重点项目研究,为国家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有效推动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构建油茶科研协作平台,牵头组织成立了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完善了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布局,先后开展了良种繁育、低改等技术研究和培训,选育优良无性系91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40个,累计示范面积达8万亩,为保障油茶产业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林业所工厂化育苗中心研发的“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新技术”在全国已建立了500多条生产线,在100多个树种苗木繁育中应用,推广近30个省(区),年产优质苗木2亿多株;在核桃、板栗、榛子、杜仲等经济林作物的良种栽培、深加工利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升了木本粮油产业化水平;2010年牵头成立由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组成的“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了“863”、科技支撑等国家重大项目,为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与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四是精心组织林权改革配套政策研究。成立了院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中国林科院林权改革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了集体林权改革资源动态监测研究、林农合作组织发展驱动机制研究、人工林经营管理政策与机制等林改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国家制定配套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科技服务林改示范点种子园、培育技术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在福建、浙江、江西、辽宁、甘肃等林改试点省建立了6个科技服务林改试验示范县(点),建成试验示范基地6000亩,辐射推广技术20万亩,示范县全部成为林改先进县,受到国家表彰;面向林农林业生产经营技术需求,组织专家编写了科技服务林改技术丛书,为林农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五是为推进林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努力推进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信息中心暨网站建设,在国际履约和外交谈判中,充分发挥我院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组织专家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国际森林文书》等履约谈判及决议谈判,对树立我国在林业国际谈判中的大国形象、提升谈判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我院成立了“国家林业局国际森林问题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国参与国际森林公约谈判利弊分析和国际森林公约资金机制研究;协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承担《CITES公约管制的常见商品材鉴别手册》编制工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国际林业科技培训中心”,承办了首期商务部林业(竹业)部长级研讨班;配合国家林业局举办联合国森林年相关活动、协办首届APEC林业部长级会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活动,牵头或参与主持10个学术边会。
推荐阅读:
三、突出重点,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重大科技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十五”承担国家林业攻关计划三分之二的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占林业总项目数的54.6%。通过这些项目的执行,鉴定(认定)科技成果344项、授权专利324项、新品种授权14个、审定标准23项、出版科技专译著273部、发表科技论文7203篇(其中SCI/EI收录65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9项。在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领域林业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取得一批专利和获奖成果并应用于实践。
成功选育出107杨、108杨等杨树优良品种,辽宁海城5年生人工林年生长量达到3.05m3/亩;选育出落叶松、马尾松、云杉优良家系30余个,无性系100余个,木材产量提高15%以上;选育出16个早实核桃新品种,在山西、河南等省推广;选育出68个油茶高产新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5~10倍;杉木大中径材立地控制和低密度目标树培育试验林林分生长提高14.1%,优质大中径材比例提高30%;落叶松优质高产培育综合配套技术的提出,使林分生长量平均提高13.8%,优良家系提高了100%,轮伐期平均缩短2年;柚木、西南桦、花梨、檀香、紫檀等珍贵用材树种的引种、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已进入大量推广应用阶段。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更新造林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宏观布局与构建技术研究,与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在22个省(市、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为支撑林业生态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立了荒漠化发生、发展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典型荒漠化类型区防治技术模式,筛选出11种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治沙植物材料,为加快荒漠化防治步伐、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示范样板;组织完成了库姆塔格沙漠首次综合考察,实现了库姆塔格沙漠南北大穿越。发表周氏啮小蜂新种,通过释放小蜂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使防治区美国白蛾有虫株率降到0.1%以下,成果推广应用面积占美国白蛾防治面积三分之二。集成“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森林资源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木材改性、重组、复合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了木(竹)基新型复合材料等替代产品;开发了木材气化、木质活性炭生产工艺技术,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建完了多个发电、供热、供气的示范工程;“高压醇解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以松香、松节油为原料,开发出10多种浅色松香、松节油增粘树脂系列产品,研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强化应用,提升林业生产技术水平
通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深化院省合作、送科技下乡、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多项措施,提升了林业工程建设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广泛开展了桉树、竹子、落叶松等用材树种,红椎、檀香等南方珍贵树种,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树种,以及木麻黄、沙棘等生态树种优良品种扩繁与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良种圃2000亩,育苗近2亿株,建立示范林1.7万公顷;沙地、石漠化、湿地、干热河谷等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干旱荒漠区资源利用与沙产业开发、石质山区林农复合经营等生态防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得到广泛利用,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向企业转化应用了木(竹)单板及人造板材的加工利用和阻燃防腐技术、农林剩余物高效利用技术、“模塑料用木质素酚醛树脂制备”、“高效热能回收与零排放木材干燥”等多项木材、林化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组建了10多条新型工艺生产线,改善了林产品加工附加值低的现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训林农24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个,直接带动致富人数14万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深入推进院省合作。与21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共建了21个分院、研究中心和试验基地,实现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完善了我院林业科技布局,提升了共建机构自主创新的能力;完成了北京、广州、湖南等10多个省市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全国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与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400多个,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交流、座谈等活动,组织专家开展了多次调研,促进了区域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先后选派了几十位专家和技术骨干在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组织各类技术培训讲座50余次,培训人员4500余人,发送技术书籍和实用技术材料10000多份。三是积极组织林业科技下乡活动。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林业科技创业行动;积极组织科学普及与技术服务活动,推动江苏丹阳、浙江松阳等地种苗花卉、薄壳山核桃等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科技周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多次国家和省级项目对接会、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对接。四是不断深化院属企业改革。积极鼓励引导各所中心面向市场需求,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科技产品,以科研加中试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林木种苗、园林设计施工、环境评价、林产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质新材料、林业信息技术、技术咨询服务等重点产业。以林化所、亚林所、热林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所属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中试基地和产业化项目建设, ABT生根粉、新型育苗设备、松花粉系列保健品、生物柴油、单宁酸系列产品等发展态势良好;不断探索院属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推进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完成了院属公司重组,进行了院林业工程设计院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中林东珠景观设计研究院,推进了院所企业改制;开展了全院知识产权登记,为全面启动我院无形资产及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改善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十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认真开展各项基本建设,院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准我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建设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我国林业行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的空白。目前,重点实验室已初步确立总体发展规划、运行管理机制、人才引进及评价激励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推动我院林业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二是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不断完善。通过十年建设,我院拥有了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林业实验基地和3个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近100万亩科学试验林地;拥有了亚洲最大的林业图书文献资料库,藏书40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由我院承建的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编制林业科学数据共享技术标准规范50项、整合各类数据500G;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标准化整理林木种质资源6万份,通过平台网站实现信息共享近5万份,这两个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政府决策、重大事件应急等各类用户提供了支撑服务。三是局级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院建成10个局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和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防治、森林特色资源、桉树培育、林业装备、珍贵树种培育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普定石漠化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通过了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评审和论证。钱江源森林生态定位站等3个定位站建设项目已获批准;依托我院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开发中心筹建工作顺利,并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营口、山东东营等地建立了实验基地;建成并开通了中国林业知识产权网,加强了中国林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信息支撑平台。四是自身条件建设显著改善。十年来,通过基本建设和财政修购专项渠道投资10多亿元,各单位更新改造和添置了一大批科研仪器设备,极大的改善了我院实验室设备条件,一线科研人员用到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先后实施京外四个研究所科研实验大楼、四个实验中心大院及所属试验林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对已有科研用房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得全院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为我院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京内外各单位涉及水、电、路、气、暖及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职工办公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了我院整体外部形象,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推荐阅读:
六、人才强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以改革为契机,以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为强院之本,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分布科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各类人才队伍,促进了人与事业的协调发展。一是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聘请35名国内外专家成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探索科研机构国际同行专家评估咨询模式,确保院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定出台了“中国林科院各所中心领导班子换届考核办法”、“院部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干部考核办法,优化了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先后举办了五期“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保证中层领导干部三年轮训一遍;积极组织参加或主办各类业务管理培训班,全院干部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明显。我院设立了“中国林科院终身成就奖”,制定了科技成果奖励、杰出青年评选、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等办法,建立健全了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通过岗位等级调整聘用,完善了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并倡导“多元化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契机,不断推进全院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建设,创建了30个国际合作创新团队;通过 “杰出青年”的评选、中青年科技骨干培训会和院高层次人才总结交流会等活动不断优化人才激励与交流机制,为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创造了条件,一批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也进一步加强了我院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开展了“西部之光”和“新疆特培”等活动,已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八批67人、“新疆特培”学员六批17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三是研究生教学管理与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我院与国际竹藤中心联合创办研究生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研究生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全院拥有理、工、农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培养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生导师113人,硕士生导师232人,全院在读各类研究生1000多人,成为培养林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七、加强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院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科技和人才资源,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双边、多边合作稳步发展。我院已与近20个国家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林业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签署了45个双边多边合作协议,与56个国家、51个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就金砖五国林业科技合作机制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已签双边合作协议执行顺利。二是国际林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稳步增长。共获得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0多项;先后承担两个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各5亿日元和一个全球环境基金400万美元等多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代表国家林业局执行多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执行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资源所作为中方牵头单位主持执行的中国科技部-欧洲空间局“龙计划”项目,彰显了我院在国内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先水平;有50余人次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派出与来访考察、讲学、合作研究、学习进修的人员逐年增加。三是引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每年所获面上引智项目数量、所获国家友谊奖数量均占国家林业局系统80%以上,同时几乎囊括国家林业局系统的引智基地、引智推广项目、引智高端项目;2002年和2005年,分别举行隆重仪式授予芬兰总统哈罗宁和巴西环境部部长席尔瓦我院名誉博士学位;由我院推荐的国际合作伙伴,有1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6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先后获得4个国家引智基地称号。四是成功举办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培训班。全院共主办、承办和协办120多次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开办多期援外国际竹业技术培训班、商务部援外培训班、伊春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管理国际研讨会、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等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院在国际林业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和院所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范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为全院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是理论武装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院分党组和各级党组织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理论培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中央和局党组等重要会议精神。全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05个,培训党员干部11000多人次。选派56人次司局级干部和92名处级干部,分别参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林业局司局级领导干部理论研修班和局党校学习。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撰写学习体会和论文208篇,其中72篇在《人民日报社》(党建工作巡礼)、《科技日报》和《中国绿色时报》等刊物上发表。3篇专题研究报告获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一、二等奖。作为唯一一家科研单位应邀在中央国家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大会发言。二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卓有成效。院分党组和各级党组织以中央部署的各项重大教育活动以契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院所和谐发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定》、《关于加强院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见》、《党委(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细则》、《工会换届选举工作细则》、《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党支部工作的规定》等党建长效机制文件,促进了院所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全体党员素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了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找准了影响我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全面提升了院所科学发展的水平。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杨洐银常务副书记联系点单位,积极探索“四个融为一体”的有效组织形式,即:创先争优活动与林业科研中心任务融为一体,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融为一体,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融为一体,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在中央国家机关创先争优交流会作了书面交流发言。创先争优活动激发了各级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提高了院所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党风廉政建设效果显著。院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等,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展《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检查,建立全院100多名中层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扎实开展了警示教育。组织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科研作风建设”和“强作风、树行风”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院所文化。全院建立党委的单位都相应建立了纪委,加大查办案件和举报线索力度,及时妥善处理举报,澄清事实,对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进行教育帮助和提醒。加大对项目资金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院分党组和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建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和统战对象在院所文化建设中的特殊的作用,利用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深入开展创新型、学习型、节约型、和谐型院所创建活动。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和创建安全优秀单位和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学校(院所)先进单位。热林中心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9个集体分别被评为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工会和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22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会干部、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博士后优秀管理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团员和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林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