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四个旌阳”的美丽画卷

2012年12月24日 09:31德阳日报刘勋

生态宜居宜商宜业的旌阳区黄河新区

生态宜居宜商宜业的旌阳区黄河新区

中国园林网12月24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今后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如何落实到奋力推进旌阳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生动实践中?旌阳区以全面推进“四个旌阳”建设的实际行动响亮作答。

2011年,旌阳区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实力旌阳、活力旌阳、生态旌阳、幸福旌阳”的“四个坐标”。一年来,旌阳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求创新之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大力实施“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四个年”活动,深入推进“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实践 “四个旌阳”建设的科学路径,全面加快“四个旌阳”建设,突出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突出统筹协调,突出民生幸福,在稳定增长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促进发展,“四个旌阳”建设翻开了崭新一页。

加快三次产业发展,打造富裕繁荣的“实力旌阳”

到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达13.50亿元,年均增长14.8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比例力争达到3.50∶57.50∶39.00。

2011年12月22日,重大工业项目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一期技改项目在旌阳工业集中发展区竣工投产。当天,该公司还与6家市场客户签订了金额达6.3亿元的合同订单。

该项目于2011年3月23日开工建设,仅用9个月时间创造了“当年技改、当年完成、当年达产”的奇迹。总投资3.4亿元,引进世界领先生产线和尖端生产检测设备500多台(套),将新增产能10亿元。项目的建成,使特变电工具备了风电、光电、核电和海洋平台等清洁能源用高端装备电缆研制能力,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的本地化发展。

2012年,预计实现辖区生产总值391亿元,同比增长11.8%;财政总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下同)4.2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6亿元,增长14.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4元,增长1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220元,增长12%。

推荐阅读:

四川德阳力争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川德阳:林海中荡漾碧波绿浪

四川:德阳部署深入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四川德阳百年香樟古树发生断折 所幸无人员伤亡

[分页]

生态家园美如画

生态家园美如画

实力,靠什么彰显?产业支撑

产业提升,重在转型;项目攻坚,不进则退。

旌阳以全球视野审视,积极作为,迈出产业转型升级新步伐推进加工型工业向制造型、研发型工业转变,传统优势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单一型、零散型商贸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贸业转变,实现“一产增效、二产升级、三产突破”,产业的竞争力、牵引力、支撑力,“三力”驱动发展潮。

2012年,旌阳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65个,总投资51.26亿元。新项目的陆续开工,在进一步提升旌阳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更清晰描绘出旌阳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路径:一手成功实施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手加快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画出了“上扬曲线”。

发轫于配套的旌阳重装产业,一直与德阳重装基地建设同频共振,并紧随国际产业潮流脉动。进入“十二五”第二个年头,旌阳已有405户机械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余户,成长为茂密的产业森林。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旌阳工业着眼于“新型”特征,致力于“现代”内涵,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两化”互动的引领力量,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从“旌阳制造”迈向“旌阳创造”。以铝-空气电池、磷酸铁锂等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旌阳崭露头角,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处于产业转型期,城镇化加速期的旌阳,围绕德阳大城建设,让德阳“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五基地”之一的“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落地生根。

旌阳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跨越、集聚发展,步履铿锵,目标直指打造德阳市现代物流核心区和全省重要商贸中心。2012年,全区9个商贸物流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西部国际商贸城、德阳希望城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加速推进,恒大建材、恒大五金等原有专业市场不断做大做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品牌、以沿山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风生水起,旌阳文化旅游业势如破竹。

现代农业提升发展。旌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成效显著,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旌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风生水起。

活力旌阳 改革创新劲头足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充满生机的“活力旌阳”

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基本形成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新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全省乃至西部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10月31日,在旌阳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配套”等两个项目先后举行了开工仪式。

以抢抓新能源电池行业未来发展机遇为背景,园区一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第一台电动汽车样车也已研制成功……

走进生机勃勃的旌阳工业集中发展区,新材料科技创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这个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意在整合产学研资源,培育科技成长型企业,为建设“创新型旌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创新激发活力。从“旌阳制造”到“旌阳创造”,由“代工生产”向“自主创新”,创新从未停止,“创新型旌阳”建设全面提速。

在体制机制上创新

优先发展“第一资源”。旌阳以打造“人才战略高地”为目标,加快“省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构建本土人才、聚才引智、人才服务“三大支撑体系”,推进科技兴农人才发展计划、工业强区人才助推计划、现代服务人才支撑计划“三项成长计划”,强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人才服务 “三项保障机制”,不断创新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在开放突破上创新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十三届西博会上,旌阳区签约项目9个,签约金额131亿元。

今年1月至11月,旌阳新引进过亿元项目19个,其中新材料、新能源项目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1个,先进制造业项目4个……协议投资近180亿元。

开放突破,旌阳持续发力,深入开展“开放突破年”活动,建立全方面、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吸引投资洼地、外向型经济核心区,努力使旌阳成为投资创业“洼地”。

在社会管理上创新

德阳是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旌阳则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旌阳从社区破题,以做强城乡社区,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延伸到了社会的末梢,这种形式被称为“网格化”管理。在此基础上,立足“小社区、大服务”,创造性推行“一站式服务”、“民事代办、民情代诉”等特色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推荐阅读:

四川德阳力争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川德阳:林海中荡漾碧波绿浪

四川:德阳部署深入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四川德阳百年香樟古树发生断折 所幸无人员伤亡

[分页]

东佳港厂房外景

东佳港厂房外景

生态旌阳:宜居宜业家园美

全面深化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旌阳”

充分彰显生态宜居的城市特征,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良好,建成省级生态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德中路鸟瞰,镶嵌在群山葱绿中的那一片红瓦白墙格外“养眼”。新中镇龙居村300多户村民居住在“连排别墅”里,或太阳能或沼气作能源,有线电视户户通;虽然距市区近20公里,却开通了102公交专线,村民们出行有“赶场班车站台”;图书室、警务点功能完备,健身路径设施齐全;聚居点四周还有让城里人企慕的百亩荷塘、千亩核桃林、樱桃种植园……新农村的生态美景大饱眼福。

早在2007年,旌阳便提出创建省级生态区,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建设与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四大重点领域101项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等“六大生态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已完成生态项目建设94个,正在建设项目7个,建设投资金额已达9.9亿元。还完成了孝泉镇等7个省级生态乡(镇)、德新镇胜利村等68个市级生态村以及51户生态示范家园和2个省级生态农业小区的创建。

在此基础上,“生态旌阳”建设被摆在了更高的层面上。在“一城”发展战略下,作为德阳的中心城区,旌阳担负重任承接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支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示范“产城一体”,领衔“两化”互动发展,加快建设“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力求形成“三生共赢”的格局。

建设发展中的黄河新区,是“生态旌阳”的鲜活切片。德阳将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旌阳未来5年将有30%的农民进城镇的趋势。旌阳积极致力于把黄河新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更完善,环境更优美,集行政办公、高档住宅、教育、科研、医疗、商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具有城市功能的“新城区”,成为市区的新坐标。如今的黄河新区,高楼鳞次栉比,干道笔直交错,学校门类齐全,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绿树成荫……一座美轮美焕的新城正在以非常速度崛起,一座生态新城正从规划效果图变成现实图景。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旌阳勇挑重担,率先示范“产城一体”在黄河新区着力打造综合性区域商业中心;加快推进“旌西千亿经济区”建设,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依托西部国际商贸城的“体量”,整合和聚集更多的核心功能和城市功能,努力把天元建成德阳城市副中心;2个卫星城镇、6个重点场镇、9个中心集镇的新型城镇体系已然成型;在旌东新区,着力打造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加快孝感片区、黄河片区、龙凤组团等城市片区建设,逐渐勾勒出“生态旌阳”的清晰轮廓。

幸福旌阳:改善民生筑和谐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打造文明和谐的“幸福旌阳”

更加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增长”,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30∶1。社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10月15日,修建一新的旌阳区旌阳街道陕西馆社区惠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规范有序的服务窗口让人感到舒适温馨。同日,社区惠民超市向社区200多户低保户以及残疾人、“三无”老人等发放VIP卡,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区低保户林兴华一领到VIP卡,就直奔惠民超市一试究竟,以33.5元的会员价买了一袋大米,很是满意,“不错,本来这惠民超市的价格就很低了,我们再享受会员价,优惠就更多了,我以后买日常生活用品,就锁定这里了。”

保障性住房拔地而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社会救助温暖千家万户……2012年,旌阳区安排5.3亿元资金实施就业促进、百姓安居、教育助学等10项“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858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18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圆困难群众安居梦。目前,完成东湖乡、黄许镇、天元镇等8个乡镇16个安置房项目建设。为38232名学生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4115人,开工建设幼儿园3所。

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1300万元,救助3.2万余人;建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6000余户。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2%……城南街道辽河街社区和天元镇黄连桥社区创建省级养老示范社区通过验收。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惠及城乡百姓;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推动旌阳创新发展;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推动美丽旌阳建设。

旌阳正着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保障的民生体系,努力为百姓幸福加码。

推荐阅读:

四川德阳力争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川德阳:林海中荡漾碧波绿浪

四川:德阳部署深入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四川德阳百年香樟古树发生断折 所幸无人员伤亡

(来源: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