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马上“弄拉模式”变石漠荒山为“聚宝盆”

2012年12月17日 10:53农民日报高原 王秋香

中国园林网12月17日消息:广西马山县弄拉屯村的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领群众探索出“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新型立体农业模式,摘掉“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的穷帽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古零镇,有一处四面都是高山环绕、有着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的高寒石山区——弄拉屯。过去,她是马山县内毫不起眼的一个“山疙瘩”。而今,这里没有了裸露的高山碎石,变身成为处处树木覆盖的“绿洲”,开创了立体生态发展的“弄拉模式”,成为石漠化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发展的典范。

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在荒山石漠间建设“绿洲”,在利益面前坚持封山育林,带领村民走发展生态旅游“绿色”致富路。他们就是弄拉屯村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一班人。

生态旅游的“开路人”

山林茂密,翠竹摇曳,站在弄拉屯蓝靛堂的观景台上,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李荣光自豪地说:现在的弄拉完全是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

回首过去,弄拉和很多大石山区一样,“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石漠化十分严重的地方。这里海拔600多米,全屯25户人家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全屯可耕地面积仅58亩。

“吃了大炼钢时代乱砍滥伐的教训后,村民们痛定思痛,开始封山育林,还青山容貌。”李荣光介绍说,数十年来村民就靠山吃山,以种植玉米、果树、竹子为生,生活水平一直上不去。

如果能将弄拉这片绿色的世外桃源“卖”给城里人,开发一条生态旅游路线,不是既保住了青山又能让村民们致富吗?3年前,同样是站在这个地方,李荣光开始谋划着一条致富路。

在外闯荡多年的李荣光,看到了“村民往城里去,而城里人爱往农村跑”的形势,提出把弄拉建设成生态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不仅能让乡亲们永久地“靠山吃山”,更能改善当地石漠化山区的恶劣环境。

说干就干,李荣光开始组建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2008年,在李荣光和屯里几名党员的努力下,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屯挂牌成立。李荣光任合作社理事长。

合作社建立之初,李荣光自己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投入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散人聚,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中,严格按照契约进行封山育林。现在,投资2000多万元的弄拉旅游区已初具雏形,旅游景点之一的普陀寺建设已基本完成,进入旅游区的屯级公路正在平整和加宽中。

带村民致富的“领头羊”

合作社建立之初,发展生态旅游的想法被村民们认为是“大笑话”。为此,李荣光和几个老党员召集村民开会,还挨家挨户串门子,给村民们讲绿色旅游的好处,制订出具体的方案,给他们算利益账。

对不理解、不相信的个别群众,李荣光除耐心说服,还亲自带他们外出实地参观考察别人靠山致富的案例,说服乡亲们自愿、主动参与到封山育林、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致富路子上来。

“刚开始认为这路行不通,但到外地参观、学习后,我的思想转变了。”村民李华安说。他现在已成为合作社的一名生产队长。在党员的发动和带领下,相继有23户村民入社,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规定每年初一全村人都要上山种树。如果村民砍一棵树,要种六棵树苗作为生态补偿。”党员李荣亮说。

为保护山林,党支部成员带头成立了护林小组,每组6个人,每天都上山看林护林。

李荣光说,村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村里生产的所有土特产都将成为旅游产品,这里的青山绿水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旅游业所得的收益60%分红给村民。

“现在建立的立体种植生产新模式,有效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我家每年除了有旅游合作社的分红,还有卖金银花、药材、苦丁茶等的收入,去年我家共收入2万元左右。”李华安说。

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经过多年的发展,弄拉旅游合作社党支部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而今,弄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0年,弄拉屯村民的人均收入达5000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现在的弄拉,山清水秀,有林果面积1862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果树与中药材有近800亩,占40%以上。仅中药材,就有200多种。弄拉屯也因此获得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成功未敢忘忧民。合作社党支部带领村民,开创立体生态农业的新模式。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动容。”古零镇党委书记潘霞感慨道。

“弄拉模式”为我国探索石漠化治理的生态保护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荐阅读:

湖南隆回“加减法”治好石漠化土地8300亩

四川广安华蓥:石漠化治理让荒山变成“聚宝盆”

贵州毕节市被确定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

我国新增100个石漠化重点治理县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