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林业:探寻“林业增效 农民增收”新路

2012年11月06日 14:48中国低碳网章轲

位于北甸子村的辽宁省防沙治沙示范区

位于北甸子村的辽宁省防沙治沙示范区

中国园林网11月6日消息: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曾一语中的:阜新城的北部是漫长的黄沙滚滚的科尔沁沙地边界线,西南是首都北京,东南是辽宁中部城市群。解决阜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有阻挡北沙南侵、保护区域安全的国家意义,更有改善自身生态环境、发展林业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地区意义。

“十几年前,这里见不到几棵树,我们下地干活儿,想找个凉快的地方都没有。”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对记者说。北甸子村书记董福财也告诉记者,“十山九秃头,风吹黄沙飞,十年九不收。”这是上世纪90年代北甸子村留给人们的记忆。

而如今,阜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发展到61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499.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29%,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2.8%;活立木总蓄积1023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逐年减少,科尔沁风沙南侵得到有效控制;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降为41天,沙尘天气降为11天,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37天,比2001年增加了近200天。

今天,阜新林业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关注、全省的支持,也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从生态立市到青山工程

在辽宁,没有哪座城市像阜新这样生态环境问题如此突出,没有哪一座城市像阜新这样地处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没有哪一座城像阜新这样百万农民操持十年九旱的山坡地维持生计。

阜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经济转型要破解的三大难题之一。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恶化,阜新市林业局局长白鸥说,阜新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西北部、北部与科尔沁沙地有322公里的边界线,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辽河平原的屏障,对于保护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战略作用。而解决阜新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增加林草植被,实施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尽快建立稳定、和谐、良性循环的大生态。只有这样,才能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阜新农业生产提供重要支撑,以森林的防护效益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7月,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这一战略被确定为阜新市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五大战略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以阜新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市创建为契机,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致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工业结构,探索资源型城市开展生态建设的新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当阜新市全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时候,辽宁省青山工程战略部署的提出,为阜新加快推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送来了东风。阜新市将生态建设的突破口和着眼点放在了青山工程上,并把青山工程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项引领性工程,带动全局。

从去年秋季开始,阜新市青山工程全面启动。保护与治理的重点是关停一批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有严重破坏和影响的矿山。凡是符合关停标准的小水泥厂、小砖厂、硅砂矿、萤石矿、铁矿、煤矿、金矿、采石场、采沙场等要迅速按期关闭,逐步恢复生态环境,促进规模化开采。

实行严格的城区山体使用审批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区内山体开采的管理,加强监管,杜绝乱采滥挖行为,及时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谁开垦、谁还林”的原则。清理出来的30万亩“小开荒”要在2年内全部还林还草,27万亩超坡地要在2012年全部完成退耕还林。加强封山禁牧工作,实施工程封山。在2015年前完成工程封育43.4万亩,实施工程围栏1736公里。

到目前,阜新市已完成退坡地还林任务27.24万亩,占全年总任务的99.78%;超额完成围栏封育工程任务10万亩;闭坑矿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项目37个,完成治理面积2854亩,占全年总任务的79.94%;生产矿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项目数16个,面积1093亩,占全年总任务的69.13%;墓地坟地整治已完成迁坟338座,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共砌筑拦墙1260延长米,栽植乔、灌木10万余株。

2012年入春以来,一场规模浩大、力度空前的植树造林大战在阜新打响。以辽宁省重点工程“阜新市200万亩经济林”建设为突破口,阜新创新造林机制,整合资金,部门联动,全民参与,“集团作战”,突出“精品”,打造样板,春夏两季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110.4万亩,是历史上人工造林最多的一年。

白鸥告诉记者,阜新林业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一、三、一”工程,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线,加大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实现一个奋斗目标——到2015年,使阜新森林面积稳定在6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发展阜新特色的林产业

站在巴扎兰生态工程区的山顶望去,无数个山头、沟坡形成了环形梯田状的人工地貌。而脚下的每一处竹节壕、每一块果树台田都栽上了文冠果、优质梨等经济林或针叶林。

今年4月27日,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到阜视察造林绿化工作,在阜蒙县看到巴扎兰生态工程区的壮观景象时说:“这真让我感到震撼!”他随即打电话向省长陈政高汇报阜新的造林成果,并对随行的曹元说:“阜新这叫真干活儿,省里对阜新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6月1日,陈政高到阜新视察林业工作时大加赞赏,当即指示:“要全面总结阜新造林经验”、“再给阜新增加1个亿的资金补助”。

2008年,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亲自“操刀”,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落户彰武。

这个基地建成后,其辐射广角将超出辽宁,东北亚大经济圈内的所有森林资源将向这里汇聚。这样,阜新的林业就可以把树变成板材、家具,变成金钱,再把金钱变成树,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森林资源的“存储”和“贷出”,周而复始,这样循环地运转着“绿色银行”的庞大“业务”。

据记者了解,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同,阜新选择了“由黑变绿”这条路。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阜新市林业局局长白鸥对本报记者说:“阜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经济转型要破解的关键性难题之一。”

白鸥解释说,对于林业,历史演进到今天,给它酿造了两个主要概念,一个叫生态服务,一个叫产业效益。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有了生态产业的概念。之后,生态林和商品林分开。再之后,国家实行生态补偿。

“树木向哪里延伸”?这个问题今天总算有了应答:“林产业”。

人们看到,林业产业是朝阳产业,它是利用日光能转化为生物质和生物能源的绿色产业。从森林、果品、野菜、饮料到工业原料、生物能源和药材,都是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多种需求的必需产品。

人们看到,林业产业是常青产业。因为木材的自然性、可再生性和低能耗性,人类永远需要森林。人们看到,林业产业还是牵动系数大的产业,通过发展林产品深加工项目,可带动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阜新依托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抽调一名班子成员,配合彰武县开展林业招商引资工作。参与举办了首届中国北方家具基地展览会,10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展会成交额20亿元。依托基地现有产业发展规模,重点突出大项目招商,完善产业链项目招商,共派出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23批次,约见客商60人次。参加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区域命名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今年累计签约23个项目,完成招商引资76亿元。

白鸥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阜新将全力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抓好经济林基地、用材林基地、林下种(养)殖业、野生动物驯养业、种苗花卉基地、林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森林生态旅游业七个产业的发展。重点抓好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继续加大为基地招商引资的力度,敢于招大引强,努力实现基地规划建设与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林业将以多点支撑、多元联动的产业方式实现社会总产值200亿元,比“十一五”翻一番,并使二三产业产值占到总产值的30%以上。

推荐阅读:

广东高州市林业局高擎“生态”旗 妙作“山水”文章

贵州:普定县改善生态 积极做强林业经济

内蒙通辽市今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210万亩

国家林业局: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林场林地

[分页]

北甸子村书记董福财向记者讲述退耕还林情况

北甸子村书记董福财向记者讲述退耕还林情况

位于辽宁阜新彰武县章古台镇的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

位于辽宁阜新彰武县章古台镇的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

搭建农民增收的大平台

农村是发展林业的主战场,农民是发展林业的主力军。林业要发展,首先要让阜新百万农民成为大林业的直接受益者。据介绍,阜新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中林业收入要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阜新在植树造林工程实施中,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以提升营林户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采取“三结合”措施,突出民生意识。

植树造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重建立和培植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发展基地,为后续产业开发搭建了资源平台。植树造林工程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研发了以林草、林粮、林经、林药、林下养殖为主的20多种林地经济模式。

阜新还大面积发展经济林。连年来,阜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面积推广了大扁杏、南果梨、寒富苹果等多种类经济林种植,累计种植经济林面积达90万亩。

以此为基础,结合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的建设思路,阜新在城郊重点乡镇推广了以经济林建设为支撑的“城郊游”、“农家乐”、“采摘观光林”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去年5月2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来阜视察时提出,阜新要用3年时间营造经济林200万亩,省政府补助资金6亿元。支持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此外,为保证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近年来,仅退耕还林工程就使阜新13万农户受益。截至目前,国家累计向阜新发放钱粮及苗木补助资金11.6亿元,13万农户户均现金收入8923元。

彰武县平安乡党委书记赵庆瑞介绍说,按照全市把造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部署,全乡已实现人均1.5亩果,此项人均年纯收入3000余元,村级集体收入100万元。现在,乡里注册商标的“安吉”牌大扁杏已走进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南果梨、苹果梨在全省果树鉴定会上获得金奖。在全乡,林果业的收入已经达到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今年,结合节水滴灌工程和经济林建设工程,阜新细河区太平沟村采用集体统一施工的方式栽植寒富苹果5000亩。这些林子造完了怎么个管法?村书记杜景春说:“眼下我们正在筹建林业合作社,将把这些经济林分包到户,合作社负责协调管理,承包户负责浇水养护。承包到户后,林农有了自主经营权,能管不好吗!”

在彰武县丰田乡苏己村,前来查看苗木长势的林农李向斌靠在村头的一棵杨树上,掰着手指头乐呵呵地计算着10年后的收成。他说,看准集体林权改革的机会,自己承包了1.2万亩荒地开始造林。有了这20年的承包合同,他就要让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用材林,储下这一大片“绿色银行”。

而过去的情形是:“我山不能我种,我种不能我得”,盗砍滥伐屡禁不止,造林难、育林难、防火难,人们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是集体林权改革加快了阜新林业发展的脚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目标,确保农民获得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激发了阜新树木个人因素的强大活力。

自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阜新完成改革面积270.94万亩,完成率为100%;签订合同近36.14万份,合同签订率为100%;林权发证面积为264.46万亩,发证率为97.61%;解决林权纠纷604起,纠纷调处率为99.42%,群众满意率100%。

今年,阜新调动大户、企业、个人、科研院所和专业队伍参与造林,形成了造林主体多元化、造林形式多样化的新局面,并将相应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造林主体,做到了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

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和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让广农民更多地从林业经营中得到实惠,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造林的积极性,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阜新正在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同时,建立和完善以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机制,成立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但是,山变了,林秀了,人富了。

统计显示,去年阜新林业产业实现产值24.5亿元,林下经济实现收益达9亿多元,苗木产业去年实现产值7.69亿元。林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收入的26%。

“阜新把造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项目相结合,突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体现了现代大林业观。”曹元说。

推荐阅读:

广东高州市林业局高擎“生态”旗 妙作“山水”文章

贵州:普定县改善生态 积极做强林业经济

内蒙通辽市今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210万亩

国家林业局: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国有林场林地

(来源:中国低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