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8日消息:作者: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赵树丛
党的十八大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战略高度,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赋予了我国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历史上,由于人类对森林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对破坏森林的恶果作出过十分精辟地论述。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森林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没有自然生态,就没有生态文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由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组成,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农田、草原和城市等6个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据科学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99%,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以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是处理好人与森林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一部森林的变迁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将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破坏自然、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根基,失去未来,失去一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败,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虽然对破坏森林带来的恶果早有深刻的警示,但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并没有成为人类共同的行动。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不断加剧,最近100多年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从而导致和加深了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湿地退化、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等全球生态危机。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减少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科学家指出,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安全威胁。正是对森林特殊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国际社会对林业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特别关注。联合国指出,森林这一主题涉及生态与发展整个范围的问题与机会,对经济发展和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要拯救地球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拯救地球的森林。为此,联合国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签署了《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植物新品种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把发展林业提到了治理生态危机的全球战略高度。
(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历史和世界眼光审视着我国的林业建设,把发展林业列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2001—2002年国家林业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专门对生态文明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2008年中央10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2009年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林业的“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再次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二、切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光荣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林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切实承担起我们的重大职责,不折不扣地完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一)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生态文明,核心是人对自然的文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态文明的本源基础。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林业承担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己任,努力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
(二)要承担起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大职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这是党中央主要针对林业建设作出的具体部署,也是一直以来林业建设的重点。早在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历时73年的生态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6项世界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各级林业部门必须继续深入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努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全面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生态状况全面好转。
(三)要承担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努力扩大森林、湿地和沙区植被的面积,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不断优化和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四)要承担起促进绿色发展的重大职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重点是形成有利于生态安全、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胡锦涛同志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明确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林业部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发展林业富民产业,大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十大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绿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五)要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职责。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这对林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实现生态优美、山川秀美。早在1997年,江泽民同志就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确定为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2011年胡锦涛同志进一步要求,要加快绿化美化步伐,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推进生态省和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森林矿区、森林校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树种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优美景观,让祖国山川更加秀美。
(六)要承担起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职责。十八大报告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生态的巨大压力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成为世界防沙治沙和湿地保护的成功典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再接再厉,把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三、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
当前,林业部门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
(一)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规划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针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增加生态资源总量,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
(二)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保护建设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完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布局,在东北地区、西北风沙区、沿海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中小河流及库区、平原农区、城市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三)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林业改革支持政策,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增加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规模,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业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的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
(四)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我国有46亿亩林地、5.77亿亩湿地和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这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基。当前,林地、湿地、沙地被侵占和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生态安全根基的破坏,有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才能恢复,有的不可逆转。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强化林业普法体系,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切实维护生态正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五)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切实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生态文明示范县,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全体务林人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