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纪实

2012年11月26日 15:00洛阳日报白云飞

洛河生态湿地

洛河生态湿地

中国园林网11月26日消息:洛阳为水欣喜。伊、洛、瀍、涧、黄五条河流穿越,水资源十分丰富。洛阳为水担忧。洛阳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约68%。

近年来,河洛儿女用智慧和双手,再造了秀美山川景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连年荣获“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洛河市区段河道治理工程被评为“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孟津县水保科技园和龙门山春华秋实水保生态园相继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其中,孟津县水保科技园还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城市区绿地率达34.6%。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近年来人们对洛阳山川河流、生态环境变迁最为直观的感受。

顺应民意提升水保生态

47岁的常兴明是市水务局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总工程师。1988年他大学毕业就来到洛阳,与水土保持打起了交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水利”。

“什么是翻天覆地?洛河沿岸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提及作为洛阳水保工程典范的洛浦公园,常兴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历史记载,洛河两岸曾经柳浪桂香,宫墙高起,楼台林立。近代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洛河渐渐失去了美丽的容颜。

“一二十年前,垃圾遍地,河道破败,棚舍猪圈充斥其间,一片萧条景象。”常兴明回想起洛河旧貌接连摇头。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对美好生态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市民对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洛河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1995年,在经过反复细致的勘察设计和景观规划后,顺从民意而兴建的洛浦公园破土动工。就此,长达17年的洛河市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大幕拉开了。

1997年前后,河道治理初见成效,我市随即在洛河两岸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造林行动。4年之后,洛河沿岸形成了绿地与水面自然融合,碧水蓝天与葱茏绿树交相辉映的自然生态格局。沿洛河河岸而建的长达16公里的洛浦公园,成了穿城而过的绿色轴线。

然而,向东延伸的洛浦公园在瀍河回族区戛然而止。作为洛阳的东大门,瀍河区地理位置突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有关方面、附近居民呼吁洛浦公园向东扩建。市委、市政府再次顺应民意,把洛浦公园东扩摆上议事日程,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洛河市区段东段进行调研。2006年11月,洛浦公园东扩工程开工建设。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2007年12月,随着洛浦公园“丝绸之路”主题公园闪亮登场,备受市民关注的洛浦公园东延长线工程圆满竣工。

至此,融水保工程、历史文化、现代景观为一体的洛浦公园东西绵延20公里,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格局,而且带动沿岸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洛阳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这条贯穿5个城市区的绿色走廊,对于保障水安全、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提升水价值意义非凡。”常兴明说,现在的洛阳,水通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景观就建到哪里,人们就聚集到哪里。

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水保建设,如今,全市25公里洛浦河堤,水清木秀,80公里景观水系,蜿蜒如带,洛阳正逐步形成一座水在城中流、鸟在林中嬉、人在景中游的北方特色水城。

水土保持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

相对于洛浦公园“贴身”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占地2800亩的洛阳新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则更多地体现了水土保持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完美统一。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安瑞云说,早在1994年制定的洛阳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规定将隋唐都城南半部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保护区,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新市区跨越这22平方公里遗址向南发展。

当时,由于城市规模有限,洛北的繁华尚未扩散至洛南这片“处女地”。隋唐城遗址区域是茫茫的庄稼地和菜园子。进入新世纪,新区开发如火如荼,这片庄稼地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域。

“作为连接洛河两岸城市区的中间区黄金地段,如果进行土地开发,收益可以说难以估量。”安瑞云说,“但建设开发对于遗址保护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开发等于破坏遗址;不开发,22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大盘子中妥善利用?怎样让城市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摆在我市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最终,在隋唐城遗址区域建设水保生态植物园的方案呼之欲出,人们期待这个方案成为城市开发建设、文化遗址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三者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经充分调研和分析之后,在隋唐城遗址区域兴建植物园的方案最终敲定。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安瑞云说,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和文化遗址保护的矛盾,还能有效提升城市品位。

2005年12月,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动工开建,并于次年8月完工。

偌大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为何建设施工耗时不足一年?“为更好保护遗址,整个园区一律不准建设大型建筑物。园中部分厕所也是垫土后修建的。”安瑞云解释说,由于大部分土地均用于水保生态建设,园区工期相应缩短,也因此实现了水保生态价值和观光游览价值的最大化。

近年来,经过持续的提升发展,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已建成了千姿牡丹园、木兰琼花园、野趣水景园、万柳园、竹园、梅园等17个专类园区;植物种类超过2000种,仅牡丹就有1200多个品种;总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7万平方米。目前,该园一年四季都有花可看、有景可赏。

推荐阅读:

安徽:池州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湖南新宁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 全面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浙江:推进生态建设 建设美丽家园

天津:郊野公园成生态建设之重

[分页]

水土保持与市场主体双赢发展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这是历史的记载。然而更为秀美的龙门西山,是近年来才出现的。

龙门西山森林公园2002年开始建设,依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水土保持与开发新路子,实现了跨越式的新发展,并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此外,园区还带动周围村庄近千人就业,实现经营销售收入超亿元。

“长期以来,水土保持依靠政府主导,生态绿化往往重栽不重管,植树造林陷入‘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怪圈,龙门西山植被稀疏。”第一批进驻龙门西山森林公园的洛阳开天辟地银杏仙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连伟,对开发前的景象记忆犹新。

2002年,为了建设生态宜居洛阳,市委、市政府发出了“绿化龙门西山,建设美好家园”的号召,将龙门山的近万亩山地流转给10多家有实力的公司经营,并采取“政府搭台,业主唱戏,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机制,以商业开发带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实现“以园养园”。

“把效益让给农民,把生态献给社会,把前期的投资风险和后期的经济效益留给公司。”范连伟道出了该模式的优势。

10年来,园区的10多家公司投入数亿元水保资金,除建成多种水保设施外,还种植各类林木230多万株。园中果林与生态林的科学配置,实现了三季花开、四季常青。园区每年还举办樱桃、鲜桃、葡萄、石榴、金柿等特色水果采摘节。

此外,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也给周围的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机会。10年来,累计安排农民就业上千人,向农民支付地租和工资上亿元,成为我市“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典范。

如今,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已成为洛阳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赏花、采摘踏青的好去处。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增添发展活力

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龙门西山森林公园,仅仅是我市开展水保工作的缩影。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发扬文化传承、增色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我市确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标以来,我市在城市水保生态建设中,大量引入牡丹元素,着力打造牡丹花都。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10万亩,建成了10余个大型牡丹观赏园、100多处牡丹观赏区、40余公里长的道路牡丹观赏带,形成了牡丹与水保工作水乳交融的喜人局面。

依托文化传承,我市在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著名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了生态、产业、旅游“三效合一”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水保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近10年来,全市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投资达28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兴建基本农田241万亩,水保造林250万亩,营造经济林156万亩,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0万多座,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收益大幅提升。

如今,车行洛阳,扑面而来的是绿意;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是鲜花。一条条绿意盎然、鲜花吐芳的道路,成了洛阳城的一道道风景线、文明线、生态线。而遍布城中的一个个公园、游园和绿地广场,芳草如茵,鸟语花香,宛如镶嵌在城中的绿色宝石。良好的生态,给洛阳带来了无穷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洛阳将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继续科学规划,加大力度,尊重历史文化,遵循市场规律,求实、求新、求效,不断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推荐阅读:

安徽:池州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湖南新宁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 全面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浙江:推进生态建设 建设美丽家园

天津:郊野公园成生态建设之重

(来源: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