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九寨龙潭瀑布柴河林业局水上乐园一角
中国园林网11月23日消息:经历过挺进深山,贡献木材火红的第一次创业,深陷过长达20年无以为济的痛苦“两危”,柴河林业局深谙“一木独大”的苦痛,对这来之不易的二次创业无比珍惜。
黑龙江森工总局“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七大定位”长远目标,为柴河林区产业转型创大业明确了方向。
做强林上,做活林中,做大林下,挖掘潜力,活化资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柴河林区跨越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41.5万公顷的全国面积最大的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133平方公里的莲花湖,6679公顷的天然母树林,让柴河林区的大森林、大湖泊、大冰雪、大岛屿、大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风景秀美的柴河,一直想把风景变成效益。总投资1.57亿元建成柴河九寨、水上乐园、观光小火车、北国第一漂、莲花湖景区、宏声度假村、三个旅游主导型示范林场,迅速形成旅游产业链,2012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总收入4300余万元,如织的游客,带动了三产和林农产品销售,旅游经济大幕拉开。
从柴河林业局宏声林场副主任的岗位退下来,孙旭光做梦也想不到,粗糙的大手竟然有模有样地炒起了菜,随着柴河九寨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家庭旅馆越来越红火。
介绍起他的“旭光家庭旅馆”更是满脸幸福:“摆弄了一辈子大木头,如今退下来开起了小旅馆,林业局给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政策资金扶持,每天的游客纷纷而至,收入非常可观”。
像孙旭光这样由伐树人变成“小老板”的,仅柴河林业局宏声林场就有68家,全局共有108家。身份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难能可贵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调动和激发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引导和支持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创业的浪潮在威虎山下蓄势待发。
信息化管理森林资源是柴河林业局实现持续发展、构筑绿色大屏障的一大举措。
林地、矿产、风能、景观、山副产品等所有资源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商品化管理、保护性开发、节约持续有偿利用、高效经营。
红松种子林、林蛙等全部竞价管护,林业局实现增收6000万元。
紧紧抓住棚户区改造,积极实施生态移民,累计向局址生态移民1745户4719人,相当于撤掉7个林场所,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3万立方米。
林农、林副、林牧、水产养殖等10个绿色特色龙头产业,带动了沿湖、沿路、林缘、庭院“四条经济带”和坚果林、食用菌、山野菜、无公害大豆、林禽、林畜、北药、渔业“八大绿色特色种养基地”的规模发展。
2010年,大连绿孚特食品厂落户柴河园区,以开发、加工天然绿色食品为主,生产山野菜和食用菌两大类40余个品种,年生产加工刺嫩芽、蕨菜、柳蒿芽等各类山野菜800吨,实现利润240万元,实现产品系列化、规模化。
柴河林业局新兴林场黄牛育肥“牛经济”,红星林场黑木耳种植“食用菌”经济,群力、二道林场的拦湖养鱼“湖经济”等等,在当地被视为“晴雨表”,引领着周边市场走势。
一场一品、一场一项、一场一策,彰显出柴河林区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2010年,柴河林业局坚持民生就业为根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放弃1500万元的收入,在黄金繁华地段,将1800平方米的门市楼房,改建成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孵化基地。又投资1556万元,建设3处孵化基地服务中心,29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总占地1.3万平方米,无偿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先后有9家企业成功孵化,孵化就业岗位1900个,全局实现“无失业”。
亚茹针织厂厂长孙亚茹说起当年的创业历程感慨万千:“在低矮阴暗的不足4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3个姐妹在拼搏创业别提有多难了,看到今天的场景就像做梦一样,没有林业局就没有我的今天”。
宽敞明亮的孵化创业基地里,致富的心和针织机一起飞转,孙亚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工厂,还能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品牌。
孵化创业产生连带效应,如今,孙亚茹已帮助一大批职工创业致富。
1716米的商贸一条街,500余家小商铺星罗棋布。产业园区147家私营加工厂井然有序,百姓创业方兴未艾。
3年的激情创业,转变模式,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结出累累硕果。“一区两园三街四带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实现林区、地方百姓就业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多元。
创业创出了社会活力,创业创出了和谐指数,创业创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创业更创出了柴河林区的美好明天。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